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探索实施“党群连心工程”,推行了“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党群连心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一网全覆盖
在农村,按照“居住相邻、自愿双向、能力互补”的原则,除失去行动能力的党员外,把其他党员全部编员到户,实现了联系农户全覆盖。在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和社区党员一起入网格、进家户,实现了联系楼院住户全覆盖。同时,建立机关党员联系个体工商户、企业党员联系班组的工作制度。建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级清晰、全面覆盖的党群连心网络。
(二)党员走在前
全面落实“党员联户”岗位职责,统一制作党员联户标识牌。建立“周联月访”制度,做到“五聚焦五必访”(即聚焦特殊群体、特殊事件、特殊诉求、特殊情况、特殊节点;鳏寡孤独必访、红白喜事必访、急难愁盼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极端状况必访),确保社情民意全掌握、问题隐患早化解。
(三)组织作后盾
建立了信息收集、研判分拣、问题确认、吹哨响应、集中攻关等多项工作机制,联户党员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到村(社区)党组织研判化解,支部会商后不能有效化解的,吹哨上报至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解决,镇(街道)无法解决的及时提交示范区“党群连心工程”办公室,确保各项问题闭环管理、销号清零。
(四)群众来评判
每周对党员办理实事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不低于问题数量20%的比例对群众进行回访;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开展实事清单“讲晒评”活动;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每半年开展实事台账“支部擂台赛”。同时,每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群连心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二、“党群连心工程”的经验启示
(一)党建带动: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党组织的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凝聚起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党建合力。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采取党建联盟、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各级党组织力量的整合。二是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形成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为骨干,职能部门、驻地单位等其他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二)机制促动:健全连心工作体系
一是推行清单制。推行群众诉求“阳光办理”模式,形成“示范区—镇(街道)—村(社区)—联户党员”四级联动项目清单,并定期对“党群连心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列出“负面清单”。二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运行模式。实现“点对点”服务,并配套建立“评单”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闭环运行模式,提高诉求的办结率和满意度。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沟通交流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等,特别是要突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联户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战略联动:紧扣发展主题
一是党群连心与中心工作部署同步化。坚持将“党群连心工程”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在协同部署中做好“服务大局,解决难题”,在统筹推进中做好“党性教育,凝聚力量”。二是找准党建促发展的融合点。坚持将党群连心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把党群连心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形成上下贯通、党群同心、各方联动、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合力驱动:凝聚各方力量资源
一是推动内生性资源整合与外部性资源链接。将村(社区)支部书记、自管党员、联户党员、民警、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各主体资源进行整合,有效流通,达到内部动态平衡。同时,积极构建群团组织助推、社会组织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开放多元社会协同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精细化和基层服务精准化。二是搞好“连心与服务”的互动。积极探索“院落民情议事会”“圆桌会”“老班长人民调解室”等群众自治组织,让群众主动“问事”。通过道德积分制等模式,为村规民约赋予“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让群众在参与和受益中激发“主人翁”意识。
三、进一步提升“党群连心工程”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区级层面全面系统规划
一是探索开发区级“党群连心”智慧平台。建议开发区级智慧平台,将“群众点单”“微心愿征集”等放在明显突出位置,便于群众上手快、用得惯。区级平台要与镇(街道)平台进行无缝衔接,完善在线流转、分拨、反馈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精准高效管理和跨区域协调。二是完善《党群连心工作手册》。示范区需对各镇(街道)党群连心工作手册进行指导,并对现有《党群连心工作手册》进行更新完善,除明确工作内容、流程、方法外,整理汇入好的经验做法和成功示例等,进一步提升该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水平。三是完善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区级层面的协调机制,统筹调动各方力量,以强大的组织资源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力,引领和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二)科学有效分配下沉力量
一是总体均衡党员联户力量。在充分考虑“居住相邻”的前提下,根据各个社区工作任务体量的实际情况,建议动员在职党员就近“跨区联户”。鉴于村居历史包袱较重,发展压力较大等现状,建议动员户籍在村居的在职党员到村居报到参与联户。二是及时动态调整党员联户力量。各村(社区)要根据党员退休、生病、外嫁等情况变化,及时对其分包联户工作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全面统计联户党员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各村(社区)要摸清联户党员底数、工作单位、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服务意愿、居住地址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全区实现信息共享,与群众的需求清单“做连线”。
(三)充分挖掘群众实际需求
一是开辟线上“点单”服务。区级和各镇(街道)党群连心智慧平台均应增设“群众点单”板块,由辖区“派单”,党员“抢单”,若合理诉求没有得到解决,上传至区级平台,推动资源和需求线上精准、快速对接,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二是拓展线下“点单”渠道。充分利用村(社区)电子屏、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设置“心愿墙”,收集和发布群众的诉求信息。三是结成“红色搭档”,拓展“邻里红先锋”。部分小区在职党员资源分配不均,可将该部分党员与所服务的小区楼栋长或自管党员结对成“红色搭档”,组建“邻里红先锋”,打造一支既能敲开群众门,又能落实邻里事的红色队伍。
(四)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归属感和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户党员生活在群众中间,通过他们可以示范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村(社区)治理,形成“党员+群众”共建家园的局面。二是点燃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各村居要大力开展讲党史活动,通过党员轮流讲党史、讲村史,让村民记住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继续落实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转变一些群众的“等要靠”思想。
(课题组主持人:黄 盼 课题组成员:郝 欢 梁 军 梁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