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新消费时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

  苗树群2024-01-29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9年,商务部等14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正式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和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2022年3月2日,郑州制定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标《指导意见》指标体系,计划到2025年成为时尚之都,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兴消费标杆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系列“城市名片”,打造独具郑州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郑州已经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郑州大都市圈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商业活跃度高,辐射面广,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枢纽体系、开放体系、制造业体系、商贸业体系。二是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交通便捷,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可辐射周边,有较强带动能力。三是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拥有1260万人,每年净流入40万人,第三产业发达,服务业竞争充分,人口购买力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消费规模大。2021年,郑州消费品市场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同比增长6.2%,总额达到5389亿元。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消费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模式、消费的商业和品牌运营模式、城市商业街区和其他消费场所的营造模式等。对此,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也必须予以重视和回应。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路径建议如下:

  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关注消费偏好变化

  目前消费的端口和人群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消费在线上端呈现出向大电商平台的集聚,在线下端呈现出向中心城市的超级购物空间的集聚,主流消费人群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对产品和服务所承载的文化标签和相关要素的接受度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对地域文化的偏好、数字技术的偏好、生态环保的偏好、生命健康的偏好、电子商务的依赖、沉浸式消费模式的偏好等,因此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在面向新生代的消费品牌和消费业态的诞生和成长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要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与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进行深入结合

  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定是一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立体交通枢纽的构建,让郑州每天都有大量的过境客流,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规模、类别和质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文旅项目,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客流量,延缓旅游“后流量时代”的到来,赢得流量结构优化和流量增长的双重红利,从而实现消费和文旅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未来5年最值得期待的文旅项目之一是黄河国家博物馆,以现象级超级文旅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强化郑州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给郑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而直接的。

  三、要依托食品加工产业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大力推动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端发展,实现现有产业的优势倍增

  河南是粮食大省、食品工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食品加工产业作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特色食品三大优势产业链和五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河南省已由“中国粮仓”逐渐成为“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遗憾的是,尽管这里的供应链体系是最完整的,物流成本也相对较低,但由于缺少优秀的市场营销机构和品牌运营团队,这些年很多新生代的中高端食品消费品牌很少出现在郑州。需要有合理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吸引优秀的品牌运营商向生产地靠拢,抓住对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和技术赋能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从本地文化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本地化两个维度,实现食品产业优势的放大倍增。

  四、需要更加注重激活消费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一个消费城市的内生动力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看存量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品牌,或者是已经引入什么样的消费品牌和业态,更重要的是基于本地的消费市场和产业基础,能够孵化出什么新的消费场景、业态和品牌,并快速地形成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进而通过实体店的扩张和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产品、服务、店面和品牌的输出。建议每年有针对性地遴选、培育十大最具成长性本地消费品牌,并以此不断引导更多优秀品牌向城市集聚,引导本地品牌向着国际化消费品牌迈进,这是培育一个消费城市内生动力很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