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优化支持政策助推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4-01-29

  促进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具体行动。调研发现,各地持续做大市本级经济总量,特别是在优化支持政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重大投资项目、骨干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业、开放型经济、研发投入、财税保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支持政策,促进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影响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是市本级投资增长。近三年,受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各市市本级投资出现一些波动,增速增减不一;投资带动能力不一,有强有弱。工业投资增速波动大,反映出市本级经济的脆弱性,其中既有面对外部冲击时经济内部韧性不足的原因,还有经济结构转型、地方企业主动调整投资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原因。

  二是市本级工业发展。近三年,河南出台一系列稳企助企措施,工业经济逐步壮大,但受疫情冲击较为明显。总体来看,工业发展修复势头较好,但各地带动能力不一,一些地市县域工业的体量、增量远远超过城区;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谋划布局雷同,竞争优势不突出;结构不优,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贡献不足。另外,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虽然稳步增长,但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创新驱动效应不明显、人才流失严重,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缓解。

  三是市本级服务业发展。近三年,全省市本级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以消费拉动、文旅牵引、现代物流、金融支撑、科技驱动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受疫情影响较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有待提升,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业态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未能有效服务支撑先进制造业。

  四是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收入方面,面临着疫情冲击导致税基减少,为支持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而出现拉低收入增幅等严峻形势。支出方面,各领域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进入还本高峰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污染防治支出要求只增不减,“三保”支出、重点项目建设等领域资金需求加大,叠加疫情防控带来的计划外支出,部分市本级财政自给率水平下降、收支缺口变大。

  五是其他制约影响因素。第一,发展空间受限,市本级区域特别是老城区空间资源承载接近极限。第二,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产业支撑不够有力,龙头企业、支柱项目和拳头产品偏少。第三,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创新平台缺乏、主体不强,2021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的24%、12%,与沿海地区相比,占比明显偏低。第四,中心城区组团间发展不均衡,新区和老区之间发展的速度、禀赋不一。第五,城区发展的要素保障能力不够,如,城区地价和土地使用税普遍高于县(市),客观上增大了招商引资成本;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减弱。第六,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承诺事项不能及时兑现,“开门招商、关门损商”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兄弟省份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我国广东、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在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突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发展根基。要以夯实实体经济为基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要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审批事项,破除对民营企业歧视性和隐性障碍。

  三、优化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强市本级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围绕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围绕提质“签约一批”、提速“开工一批”、提效“投产一批”,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研究拟定《河南省市本级推动“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构建从签约到开工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项目服务机制,为各省辖市市本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劲动能。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生态环保等项目投资比重;加快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强化用地保障,制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考核办法,实行重点项目清单式土地保供措施,腾笼换鸟,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支持市本级骨干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借助产业政策工具或手段,赋能市本级骨干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将“万人助万企”政策支持从“解困”升级为“解困+赋能”,加快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牢牢扛稳制造业大省可持续发展重任;延伸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培大扶优”增强优势企业竞争力,在各市动态建立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监测分析库,实施“50强”和“50快”工业企业“双50”培植工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推进5G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和应用场景,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是加大力度支持市本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十四五”现代服务业规划为引领,抓重点行业,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为抓手,提振市本级现代服务业能级。依托原市辖区特色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积极壮大中介服务业园区。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从用地、税收减免、人才引进、创新驱动等方面形成“多点支撑”,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旅文创、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策划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服务业项目,吸引更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市本级布局发展服务业。

  四是促进市本级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市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综合竞争力。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稳外贸、增外资、促外经政策措施,实施“三外”联动,培育外经贸增长动能。坚持内引外联,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组织举办和参加重大招商活动,着力抓好央企对接合作。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赋予市本级更多自主权。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订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五是增加市本级研发投入强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以点带面推进研发高投入新格局,支持引导一批市率先把市本级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税收奖补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加速“小升高”培育进程;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转让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研发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的信贷支持力度。

  六是提升市本级财税保障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债券、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大省财政对市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困难实际,加大对市级民生保障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各区企业、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建立“以区为主,市、区联动抓税收”的综合治税思路。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加强对市县的指导,进一步明确各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为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对直达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

  (课题组主持人:李庚香 张占仓 李新年 课题组成员:安晓明 宋彦峰 张 坤 吴 鹏 干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