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巩义市委、市政府,以“黄河文明与中国道路”为题,举办河南发展高层论坛·黄河论坛。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文化在中国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主根主脉主干主轴地位、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黄河文化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巩义市如何打造黄河流域具有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等进行深入研讨。
一、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主干主轴
黄河滋养了黄河岸边的中国人,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处于主根、主脉、主干、主轴地位,赋予中国道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解读中华文明的深层基因和核心密码。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指出,中华民族有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从文化到文明,是一个了不起的跃迁。要从国运、国脉的高度,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深刻理解黄河文明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自立到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道路紧密相连。黄河文化、黄河文明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激荡着以“一”为核心的大一统论、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以“诚”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以“中”为核心的至善心法、以“和”为核心的天人核心观,由此推动形成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就是由黄河文化、黄河文明而来。可以说,中国道路是从黄河哺育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出来的,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黄河所洗礼的文化自信,中国道路承载着黄河文化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中国道路也必将随着黄河文化的繁荣兴盛而发展。
河南省社科院原研究员、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新斌认为,从夏到北宋的3000多年,被誉为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黄河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杆。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创造了持续3000多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具有浓厚的黄河特色、底色、颜色。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指出,黄河沿岸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自仰韶时期的“河洛古国”到商王朝晚期,都是都城所在地,其都邑规划理念一脉相承、文化基因赓续创新,形成了中华文明重要的根脉文化并泽及久远。至少在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华文明已经出现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趋势;到了距今3800年的夏王朝晚期,以二里头夏都的文明成就为标志,中华历史文明主根主脉已经形成;商王朝继承夏王朝的政治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华历史文明主根主脉越来越清晰。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褚金勇表示,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像母亲般孕育了黄河文化,也孕育了黄河边的中国人。黄河、黄土地、黄皮肤,描绘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
二、河南在黄河文明形成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河洛地区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渊薮、核心和主干,数千年绵延不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李立新指出,河南地处黄河文化腹心地带,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是“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在黄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河南是黄河流域文明曙光最早闪现之地、文化序列最为完整之地、政治文明最为发达之地、元典文化最为繁荣之地、农耕文明最为灿烂之地、众多科技文明肇兴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黄河精神滥觞地、古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地、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主要承载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认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发现和发掘遗址最多、分布地域辽阔、延续时间长、影响十分深远、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后期,郑州西北区域如巩义双槐树遗址、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突出,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社会阶层阶级开始分化,率先迈入文明社会门槛,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引领者,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传承支撑。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少华表示,河洛地区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主干,不但在地理位置上居于中国诸区域文化的中心位置,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也处于核心位置,对黄河上下游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今天,河洛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的根源,是维系和连接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文化纽带。
三、激发黄河文明活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赋能
河南黄河文化资源丰富,要紧抓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以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庚香指出,要加强对黄河文明的多维度、大空间、系统化研究,既要研究“历史之黄河”“今日之黄河”“未来之黄河”,也要研究“中国之黄河”“亚洲之黄河”“世界之黄河”。要研究黄河流域的人物、事物、制度、典籍、文物等,重点研究其物产、思想、制度。要重点把握黄河文化“根、源、干、魂、家”的定位,“易、道、仁、理、心”的价值追求,“诗、酒、花、梦、愁”的外在形态。
褚金勇表示,发展文旅产业不能就家乡而家乡,而要有世界眼光,给他乡的人以故乡的感觉。既要眼光向上,把握文化真谛,打开文化视野,进行内涵建设;又要眼光向下,走向民间,雅俗共赏,与民同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要对近百年来的“西方现代—中国落后”文化心态作出深刻反省,也要对今天“一览众河,唯我独尊”的文化姿态保持警惕,以一种平和成熟心态,观照黄河边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探寻“文化,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之路。
黄河交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裕清认为,中原城市群应树立黄河文化城市联动发展观念,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联盟和运行机制,以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为主体,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抓手,推动黄河历史文化时空互动,打造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发展新亮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民建河南省委主委梁留科建议,要充分挖掘利用黄河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具体来讲,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带;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建设中华文化自信标识带;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建设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走廊;以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为中心,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李立新认为,要利用河洛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在河洛汇流处神都山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中华归心塔”,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依托建设黄河生态廊道的契机,打造中流砥柱、河图洛书、楚河汉界、虎牢关、炎黄二帝巨塑、黄河母亲、开封城摞城、花园口、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嘉应观等黄河历史文化副地标,长藤结瓜,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把散落在河南境内的黄河历史文化遗珍串联在一起,形成黄河历史文化地标矩阵,烘托凸显“中华归心塔”这一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王少华表示,河洛地区拥有代表文明开端、民族起源、国家雏形等众多文旅资源,要以河洛文化为主题,以黄河和伊洛河交汇处为中心,向外延伸半径5千米的核心区、15千米的发展区、30千米的辐射区,由省政府牵头,借鉴湖北武当山文化旅游特区经验,打造河洛文化旅游特区,建设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
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杨明建议,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巩义杜甫故里国家4A级景区文旅文创产业,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赋予景区更多深沉文化内涵,塑造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形象,避免同质化、庸俗化、粗俗化,打造核心景点,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