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南阳与信阳、驻马店协作共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

  郑州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课题组2024-01-29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传统。其中,南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山水森林生态资源,既是生态富集区,也是生态高度敏感区。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要以南阳副中心城市为引领,以信阳、驻马店为两翼,形成互成掎角的发展金三角,将豫南生态资源优势变成河南生态经济发展胜势,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共建基础

  (一)山连水通

  三市均地处豫南,区位优势明显,以中原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大别山、桐柏山相连横跨三地,泌水河由东向西注入唐河流入汉江,淮河、汉江一衣带水将三市紧紧连在一起。其中,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和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县同属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和南阳市桐柏县同属淮河生态经济带;南阳市全境、驻马店市泌阳县同属汉江生态经济带。

  (二)禀赋相似

  一是绿色生态资源丰富。三地山林、河流、湖荡密布,全部为“国家森林城市”。驻马店森林覆盖率为31.91%,南阳为40.51%,信阳为41.97%;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是我国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是交通条件便利。拥有2座民用机场(南阳姜营、信阳明港),拥有淮滨饮马港、固始望岗港、唐河港等多个重要港口,高铁站点6个(驻马店1个,南阳3个,信阳2个),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创新要素集聚。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较为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南阳有高校7所(本科2所)、信阳有7所(本科3所)、驻马店有3所(本科1所)。

  (三)阶段相同

  从城镇化角度看,三地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55.3%,南阳、信阳、驻马店分别为50.59%、50.12%、44.14%。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三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后发赶超阶段。2020年,三地国土面积占全省36.22%,人口占全省23.1%,但经济总量仅占17.4%;2020年河南省人均GDP为5.5万元,南阳、信阳、驻马店分别为4.04万元、4.5万元、4.08万元。从产业结构看,三地均已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2020年,南阳三次产业结构为16.6∶32.1∶51.3.信阳三次产业结构为19.1∶35.6∶45.3.驻马店三次产业结构为19.2∶38.5∶42.3.三地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但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偏高。2020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9.7∶41.6∶48.7.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7.7∶37.8∶54.5.

  (四)定位相辅

  三地是人口大市、经济大市、生态大市、农业农村大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均明确了要素集聚、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如,三地人口等要素集聚功能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三地常驻人口均超过600万,其中,南阳为971.31万,驻马店为700.84万,信阳为623.44万。高品质城市中心功能不断强化。《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信阳“建设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驻马店“十四五”规划提出“奋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功能上,南阳提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信阳提出建设“重要的区域性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驻马店提出建设“交通枢纽城市、物流枢纽城市”。

  二、共建内容

  (一)生态共建

  三地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完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制度,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一是协同推进大别山、桐柏山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大别山、桐柏山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实施分区治理,建设网络化生态廊道。重点推进沿淮生态保育带、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建设。加强沿淮生态保育带防护林带建设及天然植被保护、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

  二是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治理。对伏牛山、宝天曼、鸡公山、董寨、连康山、丹江湿地、高乐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淮河源、寺山、南湾、天目山、大苏山、金兰山、黄柏山、薄山、嵖岈山、棠溪源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平桥两河口、南阳白河、唐河、息县淮河、淅川丹阳湖、邓州湍河、泌阳铜山湖、光山龙山湖、新县香山湖等重要湿地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是加强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严格管控在淮河滩涂等湿地内进行各类开发活动和改变用途。在妥善协调湿地保护与淮河、汉江等治理关系的前提下,实施沿淮综合治理工程,保护和恢复淮河湿地,保证行洪畅通。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避免人为破坏,坚持林草结合,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恢复植被。

  四是构筑网络化生态廊道。推进淮河干流、汉江及唐白河等重要河流生态建设,加快交通沿线和河流两岸绿化带建设,打造伏牛—桐柏—大别山等生态屏障,形成环状生态圈,共同构筑以淮河水系、湿地、山体、道路绿化、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网络化生态廊道,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二)产业互联

  三地要加强产业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布局优化,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协同发展现代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构建区域共享的农业服务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共建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驻马店和南阳市共建小麦繁种基地;信阳、驻马店、南阳唐河县等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信阳、桐柏等茶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快研发优质高效新产品,着力培育大别山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是联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培育壮大若干关联紧密、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合作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等,推动信阳、驻马店、南阳唐河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桐柏、汝南、淮滨等县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园区。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合作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推动驻马店、潢川、固始、新县生物医药产业园,平舆、桐柏、上蔡环保材料产业园,汝南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唐河光电电子科技产业园等建设。

  三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共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合力开拓旅游市场,联手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建设国内外重要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展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口岸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客源共享机制。推动三地间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联合打造生态、文化、红色等旅游品牌。依托信阳鸡公山、平桥天目山、商城黄柏山、新县金兰山、驻马店金顶山、遂平嵖岈山、汝南宿鸭湖、唐河九龙湖、桐柏太白顶等山水旅游景点,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平桥城阳城遗址、罗山灵山寺、商城观音山、息县古赖国文化园、潢川黄国故城、固始陈氏将军祠、汝南南海禅寺、上蔡县蔡国故城遗址、新蔡辛亥革命烈士祠、淮源淮祠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革命烈士陵园、光山王大湾会议会址、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泌阳焦竹园原鄂豫边省委旧址及纪念馆、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固始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旧址、遂平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驿城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固始苏维埃旧址等,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建设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体化营销网络。扩大“桐柏大别山之旅”联盟,开展“一证游”、联票游。开发淮河通航旅游,开辟淮河、桐柏山、大别山空中旅游精品线路。

  四是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商业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加快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三地交通枢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物流企业跨区域整合,建立豫南三地物流联盟。加强物流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以智能交通、港站枢纽、多式联运为一体的运输体系,以物流中心、连锁经营、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以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一体的销售服务体系。

  (三)信息共享

  一是创新生态环境合作保护机制。建立三地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区域重大环境问题。联合编制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合作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环境监管、信息通报与应急联动机制,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监督。

  二是统筹三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集约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一体化的信息设施,促进信息共享。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统筹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共建三地信息网络体系和交流平台,完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构建“数字豫南”,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

  三是加快三地水资源、林木资源、土地资源等信息统一平台建设。推进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水资源、林木资源、土地资源监控能力项目联网,促进区域水务、土地、林木基础信息共享。

  四是加强三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服务合作。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水平。加强区域联合植保,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整合区域内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农业地理数据库建设,形成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四)政策互通

  一是协力推动政策互通、平台共建。三地要以共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平台,加强政策对接,并落实到各领域合作中,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要统筹推进三地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用足现有政策,加快改革创新,实现要素聚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二是共同完善政策体系。三地要共同组织编制桐柏山和大别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转型发展、淮河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等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研究设立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三地要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围绕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节水降耗、防洪减灾、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发挥重大项目在豫南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五)经验互鉴

  三地要强化对话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协调、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经验互鉴机制,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构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联防联控经验互鉴机制。借鉴负面清单管理经验,合作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构建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相互借鉴应对长期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问题的管理经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相互借鉴流域性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极端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方案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工程科技、物资储备等综合能力建设;相互借鉴数字技术运用经验,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强化对水文、气象、地灾、雨灾、汛情、火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互通共享,建设“智慧豫南”。

  三、共建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

  南阳、信阳、驻马店是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坚定不移贯彻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合力推进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制订《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并推进行动的统一。要完善工作机制、明确推进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要建立健全市际协调会商机制,探索建立城市联盟和城市协调机制,实行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改革统筹推进,率先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强化沟通协调

  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地要构建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合力解决区域协作共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大问题。要完善区域合作工作机构,健全沟通协调机制运转制度,推进落实合作发展中的有关事项。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引导社会组织在三地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尽快构建市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等机制。

  (三)强化共建共享

  由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共同筹集专项资金,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重点用于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协作等合作共建项目,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区际利益关系。探索建立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跨市布局产业项目的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分成。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共享机制。推进区域法治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协调处理跨地区利益纠纷制度。

  (四)强化政策衔接

  三地要抓住合作区建设机遇,系统谋划政策衔接、规则对接、项目链接等工作。要落实完善有利于促进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协作共建的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区域内有关政策逐步统一。要强化政策分类衔接,建立三地统一的多层次、多类型、跨地市的政策衔接体系,既要考虑新、老政策衔接,也要考虑示范区与属地城市之间、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政策的衔接。要坚持政策协同,立足各地生态资源禀赋,以协作共建思维强化各项合作,着力强化政策衔接与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三地协同共建的发展新格局。

  (五)强化要素保障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在政策实施、跨市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对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南阳、信阳和驻马店要不断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创新地方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相关重大项目的财政联合资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支持各县(区)探索“多规合一”,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将协作共建工作纳入三市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省里出一点、三市分别出一点和社会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设立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专项基金。编制《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高位推进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课题组主持人:王海杰 课题组成员:屈凌波 汤 凯 李晓霞 刘荣英 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