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创融合是河南省确立的十大战略之一,地位重要,意义重大。而要落实好这项战略,就必须要改变那种文旅业界实践先行,学界才开展回顾与前瞻的研究状况,而是必须要更新认识,以新认识谋划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最近十年来,中国文化旅游领域发生的变革,比过去数十年来的都要迅猛和剧烈。
一方面,科技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旅游,使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更全面、更深入,主题性、虚拟性和沉浸式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带来了传统文物观光型旅游项目的衰落与淘汰,也带来了新兴文化体验型项目的振兴与繁荣。从开封市就可以发现诸多新变化。2000年左右,业界还流行“开封览胜,必游龙亭;不登铁塔,枉来开封”之说,反映出传统文化旅游在整体旅游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而近年流行的“龙亭三间房,铁塔一根棍”的说法,又明确传递出了传统文物旅游项目风光不再的信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原因让清明上河园、大宋武侠城和“只有河南”这样的新兴项目崛起?清明上河园和大宋武侠城的旅游热点效应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在若干年后也面临衰落的风险?如何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手段规避这种风险?这些都需要我们更新认识,确立更加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眼光。
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虽然层出不穷,却并没有超越视听震撼的层面,影响的主要还是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仍然处于追求有限感官刺激的发展阶段,没能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体验突破,没有带给旅游者更多的文化感悟和心灵愉悦,这使得旅游文化在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难以凸显,在文化价值层面更是处于相对低位。非但如此,近几年来,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还表现出某些停滞的危险信号,突出表现在文化旅游营销方式不断“出圈”,形成所谓“现象级”的热点,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则缺乏真正的突破。如何引导文化旅游体验向纵深发展?如何让文化旅游体现出应有的文化价值?如何突破文化旅游当前存在的发展瓶颈?这些带有宏观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也需要形成认识论的更新甚至突破。
因此,对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建立全新的、多元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实践。
一、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容
长期以来,河南省的旅游资源主要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古、河、拳、根、花。“古”主要指实体性历史文化资源,即那些成规模,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文景观,如园林、碑刻、石窟、寺塔、祠庙、名胜古迹等,构成了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的主体,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河”指黄河,主要指依托黄河建设的各种游览区、博物馆和旅游点。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服务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需要,黄河文化资源有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挖掘。“拳”指少林拳和太极拳。少林拳的学习、表演曾风靡全球,形成了本地化、舞台化的发展状态;围绕着太极拳,温县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根”主要指姓氏之根。河南省旅游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掀起过一股寻根旅游开发热潮,有节事活动,有旅游线路,也有景区点开发。“花”指牡丹花和菊花。洛阳和开封分别举办的两大花会,一度成为河南省节事旅游资源的主体。
在观光旅游时代,五大资源也一度被视为河南省的核心文化旅游产品,长期是河南省文化旅游的“定盘星”和“传家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早已进入了体验时代。体验时代的核心是体验产品,而体验产品的资源构成,必然与观光产品的资源构成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更新认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扩容。例如,河南省有关上古中华文明的考古遗址,如贾湖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其丰富的文化遗存需要加以综合整理,分门别类;历史上的黄河景观,治水名臣、治水措施、文化民俗、节事比赛、生活场景、历史故事需要进一步挖掘;也需要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故事传说、功夫套路、拳法图谱、养生文化、医药文化等开展专项研究;除姓氏之根外,我们更加需要对河南省蕴含的中华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深度挖掘,把黄帝文化、河图洛书、天文节令的文化内涵整理出来。“花”也不能再局限于举办两个花会,而是要全方位地把有关的文化元素整理出来,如对有关河南省名花的祥瑞、绘画、雕塑、工艺、养生等开展整体研究。
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容,可以为下一步文旅文创融合提供更加宽广的资源基础,开拓投资主体的视野,再经过精心设计、深度创意、科学开发,能够打开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领域。
二、需要深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
我们要建立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性认识。要认识到有形的物质资源,也有不同的利用侧面。资源绝不仅有建筑、景观、园林这些传统的面相,它如同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不同光彩。不同的时代,我们对其开发利用的重心存在差异,之前重视整体建筑之形,现在重视局部体验之乐。如一座古建筑,其木构件经过创意,完全可以开发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插装玩具;一套岳家军的八大锤,可以创意成为一盒巧克力和棒棒糖;一片秦汉瓦当,其纹饰也可以制成饼干糕点。我们可以根据时代消费取向,从资源禀赋中选取打磨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侧面。要重视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一些文献记载中的传说故事,很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如郑州方特乐园中的聊斋项目,就是历史故事与虚拟现实有机结合的典范。
要确立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性认识。文化旅游从本质上讲,并不太注重历史真实和考古真实,而是更重视“舞台真实”,这就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基础。如河洛古国发掘出了北斗九星的象征性遗存,如开发文化旅游,就可以主打上古天文主题,可以综合吸收中外新石器时代各考古遗址的天文遗物和景观资源,创意设计上古天文观测的景观、表演和体验,而不要仅仅拘泥于我们所拥有的现实资源。
要确立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意性认识。即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分解、变形,作出深度的艺术加工,作出能够颠覆人的常规性认识的新奇创意。比如,莲生于水中是常识,而我们曾根据文献记载,为少林寺武术馆做出“火中生莲”的创意,颠覆了人的认识常识,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要确立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辩证性认识。文化旅游融合存在缩小化误区和等同化误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多维的文化资源缩小化为建筑、园林景观,把诗歌书法、历史文化或考古文化等同于旅游文化。如宋陵的七帝八陵,有着突出的历史考古价值,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化旅游价值;又如20年前,不少景区热衷于建碑林,把书法文化等同于旅游文化,造成许多的投资浪费;再如,有些历史文物景区根据历史记载,投入巨资复建仿古园林或寺庙建筑景观,却忽视了这些属于传统的“遍在性景观”,根本不可能解决游客前来的动力问题。因此,文化旅游资源有可能是百宝箱,里边包含着取之不尽的财富;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可能成为包袱,我们想丢却丢不掉。关键是如何科学认识文化资源,如何避免开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最终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需要确立文化旅游融合的完整体系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避免观光产品单打一的情况,一开始就要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在观光旅游时代,旅游者注重景观观光,所以,开发完成后,基本上是静态的观光产品,缺乏相关产品要素的配置。当前,旅游发展已处于成熟的体验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吃饺子,他们要动手和面、剁馅、擀皮儿,自己包饺子、自己下饺子,在各种体验中寻找终极的旅游乐趣。近年,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一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场景也通过VR、AR、4D、5D、720度影院得以呈现,带给游客的体验感越来越强。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特色产品体系的打造。当前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项目,至少要重视八大产品体系,分别是特色的景观体系、表演体系、体验体系、交通体系、住宿体系、餐饮体系、节事体系和商品体系。这八类产品体系,可以使游客消费从点式消费走向链式消费,可以使盈利模式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可以使游客体验从单一体验走向综合体验,确保文化旅游项目形成排他性竞争优势。而要形成这八大体系,就需要组建复合型的专家团队,要有考古、历史、文创、民俗、旅游、艺术、古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专家团队中,为确立文化旅游体系提供多学科人才的基础支撑。
总体而言,构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就要以创新性和系统性眼光,确立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新认识,融入新发展理念,借鉴新科技成果,避免陷入认识误区,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工作,弄清家底;然后组建复合型专家团队,做好产品体系的创意策划;最后再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确保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作者系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