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助力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张祝平2024-01-29

  国家文化公园的设立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并推动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高质量建设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能够系统展现黄河文化(河南段)在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性特征和主干性地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具体生动诠释,让国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千年延续,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通过充分展现古老的遗址、经典的故事和鲜活的事例,使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精神传承和弘扬的绝佳平台载体,对于河南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协同推进与鼓励先行先试相结合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既要在国家层面强化引领作用,突出顶层设计,在统一文化主题、统一管理体系、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设标识等方面下功夫,协同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对沿线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又要根据中国文化工作按行政区划分别推进,范围上属地管理、层级上分级管理、内容上分类管理、社会上行业管理的特点,结合黄河流域时空跨度大、流域长,文化资源迥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现实,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时应该充分调动各市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沿线各地区依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各地文化特色,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鼓励各市在规划和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二)公益效应与产业效益相结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应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应放在首位,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黄河中下游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传承传播载体,突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益性,体现文化事业属性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强调公益效应并非要坚决杜绝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投资、运营等各环节,提高社会资本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提升黄河国家公园的活力,实现公益效应与产业效应的有效衔接,推动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升。

  (三)保护传统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一方面,合理利用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没有利用的保护实为机械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目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把这些文化遗产都“锁起来”,不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黄河文化(河南段)遗产遗址多、时间跨度大、区域分布广、所属地市不同,保护难度比一般文化遗产更为复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应妥善处理保护传统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行不悖,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更有利于保护的实施,关键是做好对“度”的把握。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

  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应由文化的事业和产业属性决定。从国家层面打造文化形象、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站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高度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应在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国家的意志,凸显社会价值,保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不偏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既定方向,坚守文化事业的基本属性,不被市场经济等要素所干扰。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调配要素、整合资源的功能,使二者紧密配合、相辅相成。

  二、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健全体制机制。应进一步健全“统分结合、协同推进”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的体制机制。“统”是凝聚合力,“分”是明确主体,按照中央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省(区)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部门联动能力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实现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开发。二是要健全运维体系。科学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责权利,综合采取市场化、法治化和信息化等现代运维机制,强化政府行为与市场参与有机结合的意识,突出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实施专项资金、债券、贴息贷款等综合金融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开发黄河文化的产业化价值,盘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运维体系。三是要健全研究体系。建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加强对黄河文化和黄河学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研究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的职能和作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河南段)的文化价值,同时尽快建立全省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有机互补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构建文化体系,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文化魅力

  一是建设文化地标。择优选择一批能够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独具特色文明起源、红色文化、人文史迹等足以支撑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山水文化景观和标志性文化遗产,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的支撑实体,加快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二是挖掘文化内涵。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扎实开展黄河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引导全省学者关注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典章制度、民间传说、宗教礼法、风俗习惯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三是强化传承保护。进一步强化黄河流域(河南段)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全面保护工作,加强对流域内各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民俗民风、文学创作、中医中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运用影视制作、图书出版和实景虚拟展示、多维立体展示、交互体验展示等传播手段,重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进行传播,讲好黄河故事,保护文化血脉。

  (三)注重文旅融合,增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影响力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注重连点成线。应注重树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品牌意识,统一品牌推广,统一资源调配,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水准、中国气派的文旅带。支持流域内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类的文旅资源做大做强,并带动相邻或相近景区景点连点成线、连点成片。二是注重区域协作,实施差异发展。要强化区域协作机制,增强联动效应,尤其要强化相邻省份的协作机制,鼓励相邻市县之间互推客源、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实施差异发展,如针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开展寻根游、生态游、丝路游、美食游等。三是实施“文旅+”战略,助力全域发展。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快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文旅旗舰企业,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沿黄旅游等沿黄项目和文旅产品。推出黄河文化主题的旅游演艺,通过黄河文化研学之旅等形式,全面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布局。实施“文旅+农业”战略,打造景观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开发传统村落和民俗文化,推广文旅与采摘农业、乡村度假等特色农业相结合;实施“文旅+工业”战略,依托沿黄流域现代化工业体系和黄河工业遗存资源,结合工业参观、工业生产、工业考古、生产体验,建设沿黄工业旅游产业体系;实施“文旅+康养”战略,依托黄河流域太极文化等享誉世界的养生文化,结合河南省的中医中药优势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精品康养旅游产品,筹建一批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完善康养配套设施。实施“文旅+文艺复兴”战略,如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打造成全国文艺创作采风活动胜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采风活动,提升文艺工作水平。以“文旅+战略”为抓手,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旅精品,推进文旅、文艺、康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助力全域快速发展。

  (四)强化科技助力,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化表达形式

  科技的发展能够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文化的形态、内容、理念等元素与科技的精神、理论、技术等要素加持,能够有效地丰富和拓展文化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应充分运用科技的元素,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诗和远方”,使黄河文化“活”起来、“美”起来、“新”起来。AR、VR、5G、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虚拟仿真技术为黄河文化生命力的焕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通过虚拟技术、网络平台可以使人更为真实地感知黄河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壮大历程,身临其境地体会黄河文化的波澜壮阔和时空变换,体现出科技对于黄河文化的表达能力,破除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黄河文化贯通中西、传古通今、纵横奔流的特质。随着索尼、高通、百度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的相继入场,元宇宙正在从技术想象走进现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来创造高品质的文化内容、探索全新的表达形式,元宇宙主打的沉浸式体验能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数字藏品、数字演艺的出现,将勾勒出黄河文化“虚实相间”的展示新态势,增强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