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全链条文旅新业态

  宋朝丽2024-01-29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通过创意驱动、美学引领、科技赋能,打造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新业态,把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等在全国持续出圈出彩,创新表达、文创赋能,不仅让传统文化资源“潮”起来,“活”起来,也为传统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河南文旅文创融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很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思考。

  一、打造全链条文旅新业态的整体构思

  (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解读

  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的发展必然会被提上日程。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都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GDP占比达到50%之后,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占比在2020年达到48.7%,预计在“十四五”时期将会超过50%,迈入后工业社会时代。恩格尔系数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当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会出现消费领域的“文化跃迁”现象,即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生活必需品。河南省的恩格尔系数在2020年为30.2%,也就意味着河南省在“十四五”时期会出现明显的文化跃迁,文化和旅游发展进入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黄金时期。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文化脉络的延续。如何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求,就需要通过创意进行转化,文创的重要性也在此体现。

  从河南省自身的发展优势来看,河南最大的优势是文化文物大省,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么厚重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就需要运用文化创意的力量,将看不见的文物资源及其背后的故事,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文化遗产具象化,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融入社会发展中,将河南省厚重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国际化、现代化表达,以文化创意创新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全链条文旅新业态的打造思路

  首先是关于“新业态”的解读。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业态包括主题公园型、景点依托型、文旅小镇型、度假酒店型等。2014年,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逐渐出现了研学旅游、康养旅游、露营房车旅游、低空旅游、攀岩徒步等新业态。随着数字文化产业和5G时代的来临,云旅游、沉浸式体验游、线上直播等新的旅游业态也不断呈现。

  其次是对“全链条”的解读。我们提出的全链条文旅新业态,就是梳理出来一条“资源—IP—产品—业态—传播—消费”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把我们河南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将河南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具体而言,首先是文化旅游资源梳理,摸清家底。传统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是分开统计和分开管理的,全链条打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调查登记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博物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工艺美术、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地名文化遗产等资源,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旅游资源新体系。第二个环节是绘制河南文化图谱,梳理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根,华夏文明主脉”的核心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平台,让所有文化资源“可进入、可转化、可利用”。第三个环节是提炼能够体现河南文化资源特色的顶级文化资源,形成“最河南”的文化IP,依托这些顶级文化IP,打造影视作品、文艺精品、动漫游戏、图书出版、短视频创作、文创产品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第四个环节是将文化产品和文化元素植入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城市文旅新空间、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主题公园等,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包括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考古旅游、低空旅游、体育旅游等,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消费业态。第五个环节是提升文化旅游的传播力度,打造全媒体矩阵,通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整体品牌塑造,提升河南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河南进行文化旅游消费,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闭环。

  二、打造全链条文旅新业态的困境及问题

  (一)根基:文旅文创资源壁垒尚未打通

  文旅新业态的根基在于文化资源。目前,河南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障碍主要是壁垒没有打通。首先是行业壁垒,文物、文化、旅游三方资源各自成为独立体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没有运用到文化旅游领域,博物馆、图书馆等领域的资源与景区、历史街区、旅游小镇没有融会贯通。其次是行政区域壁垒,很多资源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不能有效整合,各地资源不能共享,相互之间形成同质化恶性竞争。以郑州为例,文化旅游资源分属于登封、中牟、新郑、新密等不同县区,相互之间没有资源共享,不利于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链条:断链、缺链、弱链并存,文旅生态脆弱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目前的断链、缺链、弱链并存。断链表现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文旅业态之间的链接没有打通,例如郑州的核心文化资源是以老奶奶庙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但早期中国的资源与当前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直接联系,市场上看不到与早期中国相关的旅游产品、文旅演艺作品和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缺链主要表现在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这些环节缺乏有力的支撑,不能为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弱链表现在文旅产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以旅游门票、民宿、餐饮作为主要营业收入,在文旅智能装备、数字文创、数字艺术展示(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灯光秀等)、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领域缺少企业和人才。

  (三)肌理:文化肌理不清晰,文化特色不明显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肌理。作为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英国创意城市专家兰德利认为,任何城市都可以成为创意城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必须依靠自身独特的个性。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成员,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魅力。曼海姆当选音乐之都,因为它是“曼海姆乐派”的起源地;顺德当选美食之都,是因为它是全球知名菜系粤菜的发源地;哈尔滨当选音乐之都,是因为它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集中展示地,很多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四大古都中,郑州拥有裴李岗遗址、商城遗址、双槐树遗址等体现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文化资源,代表着早期中国的朴实无华;洛阳拥有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等璀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盛世的磅礴大气;开封作为大宋东京城所在地,集中体现着宋文化和中华美学的简约精致;安阳拥有殷墟、甲骨文、青铜器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代表着殷商文化和中国文字的智慧神秘。解码城市文化基因,锻造城市文化品格,是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根基所在。

  (四)细胞: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文旅文创企业生存艰辛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发展活力严重不足。新乡南太行、嵩山少林寺、信阳鸡公山等一批资源禀赋较好的景区,由于体制机制问题,造成旅游创新发展活力不足、发展前景不明,始终未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二是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同质化现象尤其突出。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是旅游景区密集分布的区域,山水资源大致雷同,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思维仍旧停留在“圈山圈水圈门票”的初级阶段,资源开发品位较低,造成同质化产品遍地开花。三是涉旅企业集团仍处于探索阶段,标志性产品有待突破。近年,建业、银基、天瑞、瑞贝卡、春江等一系列大型企业集团不断转型,加快投资布局高等级景区和文旅小镇、旅游演艺等新业态,但其战略性投资未根本改变产业格局,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亟待突破。

  从市场供给来看:郑州4A级以上景区数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也不及省内洛阳。西安有《长恨歌》《西安千古情》《驼铃传奇》《西安事变》《梦长安》《复活军团》等一大批文化演艺节目,洛阳成功的大型演艺节目至今为零。从存量企业数量来看:西安远远超过郑州和洛阳,数量分别是洛阳和郑州的4倍和2倍。从企业竞争力来看:河南不仅落后于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广东,甚至落后于安徽、湖南。中国旅游集团20强,河南仅1家,不及安徽。中国文化企业30强,河南仅有1家,排在安徽和湖南之后。西安有曲江文旅、西安旅游、西安饮食等3家上市公司,河南没有1家主板上市文旅企业。

  三、打造全链条文旅文创业态的关键抓手

  (一)实施创意河南2035战略行动

  建设文化创意驱动“城市更新”机制,推进城市文脉传承和文化创新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加快推进洛阳、郑州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建设。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为重点,规划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国际艺术社区、都市文博区、时尚品牌购物区、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都古城。实施文化创意人才集聚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土大学”,支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建立一批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精品民宿等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人才。

  (二)实施“考古+旅游”战略行动

  加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提升二里头、偃师商城、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0版本。推出甲骨文之旅、夏文化探索之旅、早期中国之旅、丝绸之路之旅、大运河之旅等特色考古旅游线路。把郑州(仰韶古国探秘)、洛阳(五都荟洛揭秘)、开封(城摞城)、安阳(殷墟、曹操高陵)打造成国际知名考古旅游目的地。依托考古重要发现和大遗址,规划建设一批大遗址考古旅游研学基地,编写河南考古通识教材,开发考古研学课程体系。依托考古资源,打造爆款类考古文创产品,推出网络游戏、考古乐园等沉浸式考古体验。实施“考古发掘工地开放周活动”,将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公众开放、科普宣讲等功能纳入财政绩效考核。培养一批考古遗产旅游金牌导游和高水平考古研学导师,培养一批考古公开课专家学者。

  (三)实施文旅文创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

  建设河南省文旅数字创意中心,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AR、VR、MR、卫星遥感、5G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在文旅文创产业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建设数字博物馆,推动大遗址、石窟寺、古籍、古建等重点文物和文化资源全部实现数字化展示,支持各级文博场馆建设数字文创产业。建设河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库,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与省政务云、政务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建设全省文旅“智慧大脑”,打造全省文旅线上虚拟空间,以规划布局未来文旅新基建为主线,推进全省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商业街区、旅游路网等区域的数字感知系统全覆盖,实现重点文化旅游场景全部线上虚拟连接,建成河南省文旅大数据“一张图”。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构建文旅消费数据监测体系。

  (四)实施“读懂中国”文旅文创IP工程

  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确定为河南文旅文创主题品牌。分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按文化传承价值、国际交流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业态整合价值的遴选标准,梳理和建立文化原创IP库。重点向全球推出老家河南(姓氏根亲)、天下黄河(大河文明)、华夏古都(四大古都)、中国功夫(少林、太极)四大品牌。提高中原文化标识度。系统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举办中原文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推出系列学术成果。加强对中原名人、中原名画、中原名菜、中原名酒的研究,推进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创新中原文化传承展示,鼓励以中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图书出版、创意设计、旅游开发和展览展示,打造一批展现中原文化魅力的名剧名作名景名展。鼓励全国知名网络文化企业在河南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研究院。支持优秀原创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在河南制作发行。引进一批网络作家、MCN公司、UP主在河南落户。设立“中原文创奖”,对优秀原创作品进行奖励。

  (五)实施文旅文创关键领域“破冰”工程

  制定财政和金融“一揽子”支持方案,省市县共同出资设立文化旅游财政专项资金、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基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统筹用于支持纳入省重点文旅文创项目。建设省文旅文创项目库,按照全省统一标准谋划、包装、储备项目,实施省市县三级动态管理。依托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建设河南省文化旅游资产交易平台。对省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的项目权属,由省级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遗址、文物、考古现场在编制规划和方案时,按照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一体化规划建设。推进涉旅文物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制定涉旅文物单位两权分离负面清单,探索实施文物建筑认养试点模式。创新国有景区管理模式,推进深化“两权分离”为核心的景区体制改革。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