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加快中原学建设研究

  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中原学研究》课题组2024-01-29

  “中原学”的思想萌芽孕育于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南“形成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发展哲学”。2016年6月,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在河南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了《打造“中原学”一流学科,奋力建设思想河南——从中原发展哲学的视角》一文,率先提出了“中原学”的命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开展中原学研究,发表了诸多中原学研究高质量论文,较多中原学研究相关课题纳入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中原学研究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十年磨一剑”,中原学研究开枝散叶,成果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中原学研究,推出《中原学概论》,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南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河南兴文化工程的重大举措,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对于促进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一、中原学概论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中原学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科学呈现出全球化和地域化发展趋势。国内外以区域、某地、城市和文化地标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学兴起,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建构潮流。第一,全球区域和地方学研究成效显著。如美国组织创立了区域科学协会(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缩写为RSA),成为美国区域研究领域的主要专业组织;俄罗斯对区域政策、地区社会、区域市政管理问题等进行研究,形成了诸如高加索学、西伯利亚学等地方学;日本以富士学、东京学、东北学等为代表,内容关涉火山、地形、植被,以及自然科学、历史宗教、观光、行动等人文科学,也有环境、教育、防灾等综合科学;韩国地方学研究的代表有首尔学、济州学、大邱·庆北学等。国外区域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区域和地方学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二,国内区域和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方学研究迎来了高潮,一批具有新研究范式的地方学逐渐兴起,如敦煌学、藏学、徽学(徽州学)、北京学、上海学、武汉学、南京学、广州学、温州学、三峡学、鄂尔多斯学、岭南学、泰山学、故宫学、齐学、鲁学等50多个区域和地方学研究。第三,中原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区位优势。中原学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原大地之上的新的学术形态,其理论成长的基础是根基深厚的中原文化。“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中原是“三皇五帝”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文化和道家、儒家、法家文化的重要原生地,是礼乐文化和礼法文化的承载地,是佛释文化的最先传入地,是儒、释、道、法等各家思想汇流融合中心区域。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这里发源,为中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文化起源的核心区域。

  (二)中原学研究意义

  《中原学概论》的推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有:第一,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和丰富的学科内蕴,为我国区域和地方学研究开拓新视野。第二,为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作出区域和地方学的理论贡献。建构“中原学”,就是要以“马魂中体西用”的方式,对“中西马”三种哲学智慧融合与贯通,在当代中国特殊国情与河南特殊省情的融合中,在固本求新、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提供理论范式。中原学传承中国思想史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志向,体现出地方话语、中国情怀、世界视野,努力成为中原学术的垦荒者、中国学术的开拓者,提供中原学视角的独特的理论范式。

  其现实意义主要有:其一,对于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学系统地总结老家河南、中原崛起和出彩河南的发展进程,注重研究社会价值体系、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视知识变革和思想引领,有助于引导研读者研究探索中原学更深层次问题,提高学科实践运用水平,让中原学赋能河南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在学习工作中更加出彩。其二,在凸显学科的应用性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学概论共二十五章,每一章都注重从学科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历史脉络、演进、起伏,以及当下实践与运用成效进行广泛探讨和深入分析,凸显问题导向。本著作理论结合实际,古为今用,提出与当下紧密相关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通过研读者努力,将会产生一批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以及学界提供咨询、参考。其三,对推进河南传统文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黄帝的“修德振兵”,颛顼帝的“绝地天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二程“天理与人欲”之思辨的当代意义,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中庸”和“留余”思想的时代价值等,需要在中原学的框架中进行深度挖掘、探讨,在实践中运用转化,为河南实现“两个确保”“十大战略”贡献力量。

  二、中原学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中原学的内涵和外延

  中原学,是指立足中原文化内核,观照当下河南,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演进道路与文化精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力求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河南之问、中原之问、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的难题的一般规律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新文科。河南处于中原腹地,中原学在地域上以河南为中心,以中原文化为内容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原学研究涉及古、今、人、文、科、社等领域,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学科,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来审视和规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科意识与发展思维,以全局观念和长远的眼光,注重研究从地方到国家再到世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构,推动学科发展,打造学科品牌。

  先秦时期,“中原”是“原野”的本义。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使用。在古代,中原主要有“中国”“中州”“中土”和“河洛”等称谓。“中原”作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中原,指当今河南一带。《辞源》在解释作为地域之名的“中原”时,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它是以河南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

  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中原”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这是特定时期对特定经济区域的划分。本文中原学要研究的“中原”,主要指狭义上的中原(即河南),因为处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其全境尽在中原文化的覆盖之中,同时辐射广义上的中原地区。

  (二)中原学的研究对象

  从中原文化的历史发展纵向来看中原学的研究对象,其范围边界是古代与当代广义上的地理区域概念,即中华文明的演进道路与文化精华形成与发展研究。本著作从学理阐释、国内外文献研究、“文脉”(历史文化脉络)、“学脉”(学术思想演变)、“五大支柱”(时间和空间维度)、“九大范畴”(哲学视域)等方面,精心梳理、研究了中原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

  从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河南担当横向研究而言,中原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河南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助力河南更加出彩,着力解决“群众之难”“人民之问”“河南之问”“中原之问”“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

  从中原学的学科群视角来看,中原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原学的学科群中每一个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持续解决与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批顶尖学科和一流学科,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中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原学主要研究内容可对应到时间、空间、应用、学科领域和整体视域进行划分和阐释。第一,从时间层面看,史前中原,即文明国家出现之前的中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原,即文明古国出现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中华文明演变、朝代更替,中原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地位形成,中原与周边地域的关系,以及中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中原,即当代中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以及人文社科发展状况和当代价值;未来中原,即未来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中原学的学科群理论与实践应用成效和时代价值,中原学构建怎样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破解。第二,从空间层面看,对中原区域板块进行分类研究,即从地域文化、地域地理、地貌、环境、生态,地域中心、副中心和次要空间,以及人文传统和区域民族发展与融合等方面来设置中原文化板块。第三,从应用方面看,着重对中原历史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对中原古今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研究和对中原现实发展需要的对策研究。第四,从学科领域看,无论从历史文化视域诠释中原学,还是作为学科概念的中原学,都是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中原学既是源又是流,既是道又是术,既是根又是魂,既是凝聚又是辐射。作为学科的中原学不是简单的集合体,而是有内在联系,有独特理论和方法的集合体。本研究学科群主要包括中原战略学、中原区域经济学、中原法学、中原伦理学等独具中原特色的学科群。第五,从整体上看,中原学的学科群是具有较强知识性、应用性、可塑性、原创性的全学科研究。

  (四)中原学的主要特征

  中原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中原学是区域和地方性学术,具有文化独特性和根源性的地域特征。第二,系统性。从现实需要出发,形成从古至今,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对中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系统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规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建设。第三,综合性。中原学集考古学、历史学、比较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于一体,其常用研究方法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考察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综合性是区域和地方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第四,应用性。中原学把理论转化与应用作为学科发展的精髓和主要目标。第五,典型性。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演进和发展的核心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性。第六,创新性。《中原学概论》的推出对振兴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推进河南更加出彩具有理论创新的路向;对推进河南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创新意义。

  三、中原学的研究成效与价值

  (一)中原学的研究成效

  1.阐释中原学的内涵要义,厘定中原学的学科架构。中原学的新文科形态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形式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作为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成果的《中原学概论》主要侧重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具体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基本问题研究、历史问题研究、文化精神研究、现实问题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原学的基本内涵和要义,构建了学科框架。全书共分为上、下两个篇章和结语,上篇是理论探源,为本书的理论部分,主要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描述了中原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中原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中原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原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中原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原学的创新之处等内容,为全书展开提供了理论遵循,使读者认识到开展中原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肩负的使命与担当。第二章为国内外区域和地方学研究。首先,对国外文献进行研究。本书重点以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为例,着重爬梳国外区域和地方学因何而生、研究状况和成效,为国内区域和地方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次,对国内区域和地方学研究进行回顾。着重对国内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北京学、上海学、岭南学研究状况进行分析评述。再次,梳理了中原学研究状况和成效。最后,对国内外区域和地方学研究进行评述,提出了开展中原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第三章和第四章为中原学的“文脉”和“学脉”研究,展示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充满魅力的中原文化,在创新转化中升华。第五章为中原学的“五大支柱”,多维度地阐释了“五大支柱”研究重点、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以及与中原学的交叉和耦合。第六章从哲学视阈诠释了中原学研究的“九大范畴”。全书理论部分六章内容,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视角各异,遥相呼应,结为一体,充满思想性、学术性、指导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研读者搭建了一个富有创新性、操作性、应用性和挑战度的学科框架。

  《中原学概论》下篇是“中原学的学科群”,主要包括中原战略学、中原区域经济学、中原生态学、中原法学、中原美学、中原伦理学、中原考古学、中原甲骨学、中原文学、中原书画学、中原音乐学、中原戏曲学、中原民俗学、中原瓷学、中原武术学、中原医学、中原农学和中原水利学共18个研究重点和学科。本书立足中原区域特色,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元典、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参与科研队伍背景,提炼出与中原区域紧密相关和具有内在影响力的若干学科进行研究。

  《中原学概论》的结语是全文“总结与展望”。首先,对本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进行总结概括;其次,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方法和理论前沿,注重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中原学品牌;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和努力方向,致力于持续发展和完善中原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推进中原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发展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科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2.理清中原学历史演进逻辑,推动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研究从中原学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中原学的“文脉、学脉、五大支柱、九大范畴”的形成和演进,分析了中原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原学的学科群每一个学科都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学科都有学无止境的探索和提升空间,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广阔的理论与应用转化场域。

  3.中原学研究成果在推动学科发展,传播中原文化方面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团队成员在全国知名报纸杂志,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100多篇,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积极反响。河南省社科联组织百余名高端专家、学者团队,精心编撰了《中原学概论》和中原学慕课50讲。2022年,河南省委把中原学研究纳入河南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将其提升为中共河南省委文化发展规划项目。目前,河南兴文化工程中原学研究取得研究成果20余项,获得了省级领导批示,撰写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于2023年6月结项,被专家鉴定、评审为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优秀成果,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踔厉打造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品牌。在省委的重视和指导下,河南省社科联致力于培养推出一批中原学研究大家、名家人才队伍,健全组织,凝聚全省中原学研究力量,推进中原学研究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积极推动学术品牌的社会传播和国内外影响力。

  中原学致力于建设中原学派,挖掘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知识,打造中原学的学科群品牌,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精神的时代引领作用,推进“中原智库”熠熠生辉,建设河南文化高地、学科高地和人才高地。开展中原学研究,就是要建立中原学科,普及推广中原学,唤醒中原沉睡厚重的历史文化精华与河南实现“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相结合,凸显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学为人人、人人研学,推进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二)中原学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中原学概论》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是国内第一部以中原区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填补了中国区域和地方学有关中原学研究的空白,构建了中原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开展中原学持续深入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中原学概论》借鉴中外,融通中西,立足中原,审视当下,挖掘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激活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助力河南更加出彩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作为开放性学科,中原学亦是代表了河南文化未来之路的创新探索和积极实践。

  《中原学概论》的应用价值在于如何为中原学研究提供新视域和新成果。中原学作为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对振兴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推进河南更加出彩提供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抓住了两大机遇:新型城镇化和枢纽经济。在新时代,为了实现振兴和更加辉煌的目标,河南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原学科建设,为河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撑。特别是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河南必须抓住“优质”和“创新”两个机遇。抓住机遇,赢得未来,这就要求中原学研究“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深邃的洞察力、独特的创造力和战略眼光,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贡献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四、中原学研究的时代担当与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怎样坚守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提出新挑战。西方一些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强权政治”“欺世霸凌”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侵蚀和亵渎,为我们怎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出了新挑战。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形势风云诡谲的背景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强权凌驾于公理之上,强势群体凌驾于弱势群体之上,单极化凌驾于多极化之上,一边是美丽世界建设者,一边是来自“核毁灭”的威胁者,怎样构建立足“世界之问”的世界共同发展与全球治理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新挑战。中原文化的源头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是这些研究与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河南提出的建设文化高地和文化强省;锻造有中国和全球话语权的河南社科大家、名家方阵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原诸子学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坚持“扬弃”原则,做到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中原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独特性,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中原学研究立足中原沃壤,呈现出燎原之势。怎样推动出精品、出大作、出大家、出名家?需要河南社会科学界主管单位大力指导、支持,需要专家、学者和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深入研究,推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研究创作生产出一批中国式地方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推出中原学派、中原学者群,形成中原学大家、名家品牌效应,为河南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和实践推进。建设中原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河南担当;是填补河南区域和地方学研究空白的一次理论创新;是推动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是打造区域和地方学特色学科群品牌的“兴文化工程”;是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无穷精神力量。“立足中原,站位全国,放眼全球”,中原学的研究内容远不止于上述内容,未来中原学还将继续在新领域开拓发展,比如打造中原哲学、中原家训家风学、中原城市治理学、中原管理学、中原交通学、中原新闻传播学、中原乡村建设学、中原地理学、中原生物学、中原教育学、中原饮食学等学科品牌,服务于中原经济社会发展。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正开拓着中华文明的主航道。在新的征程中,我们有“大自然”恩赐的壮丽山河,有“老祖宗”创造的灿烂黄河文明,有“老前辈”凝结的精神谱系,有“老百姓”奋斗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传承发扬厚重的中原文化,备受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担负起使命,挚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息,让我们的文化创造与转化生生不息。

  (课题组主持人:马应福 课题组成员:魏小雨 袁 苗 李林俐 崔天意 许冠东 尹 蕾 张昊雷 赵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