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调研,选择了延安和安阳。安阳是工业重地、农业基地、交通要地、文旅胜地和精神高地,在河南的地位重要而特殊。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阳时指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对红旗渠精神作出新的概括,强调“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就必须深刻体悟红旗渠精神的精髓,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追求。
一、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为民造福的历史
红旗渠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基本靠白手起家,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点,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人间奇迹。“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这条当年写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的标语,也是林县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修渠的生动写照。1960年红旗渠开工时,国家经济困难,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援,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喊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响亮口号。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不熬,“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把自力更生发挥到了极致,谱写了一曲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奋斗乐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党的传家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虽然我们现在富起来了,进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物质条件比过去优越,但是自力更生依然是继续前行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基点建立在自己的奋斗之上,不受制于人、不受困于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
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富国强国的基础。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跨省跨县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离不开兄弟省、地区和单位的支援,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整合和林县各公社、生产大队的配合。党的团结靠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修建红旗渠,靠的也是团结协作,靠的是高度的政治自觉、高度的思想自觉、高度的行动自觉。林县50多万人,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就达30万人。林县县委把林县人民对水的强烈渴望转化为战天斗地、向自然界开战、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豪迈气概,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党政军民学奏响了一支团结协作修渠的奋斗赞歌,把民生工程建成了民心工程。我们要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以人民为主体,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办大事,只有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形成不可抵挡的磅礴力量。进行“五位一体”现代化强国建设,各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需求千差万别,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就很难推动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无私奉献的历史。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特征。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付出的是汗水、热血,甚至生命。长达10年的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广大群众积涓滴为洪流,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昭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始终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有4个公社基本不受益,受益的公社中,还有许多村落不能受益,但不受益的公社和村落,用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全县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同受益的乡村一样投资、投工、投物,出人、出力、出钱。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广大群众抛家别子,长年吃住在山上,酷暑寒冬,风餐露宿。这种干部带头作表率、群众不计得失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形成了修建红旗渠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路上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跨越,仍然需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激情燃烧、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缩影和历史见证,是生命渠、幸福渠,也是精神渠。十年修渠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是河南精神的重要内容(河南有八大精神,其中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是河南精神的主体,另外还有二七精神、任长霞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以及正在酝酿提炼的南水北调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赓续传承的红色血脉。
如果说愚公移山靠感动神灵取得成功,修建红旗渠却靠林县人民自己的双手取得了成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永恒的旗帜,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实现“两个全面”新目标、新任务,我们需要对红旗渠精神“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红旗渠是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改天换地的一次生动实践。红旗渠工程的修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人民紧跟共产党,改造山河有力量”就是最鲜明的体现。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活,最先看到的是干部和党员、团员。为了实地查看工程进度,杨贵不止一次饿晕在施工工地上;为确保渠首拦河坝工程顺利合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激流,臂挽臂排起人墙,最终拦住汹涌的河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我们搞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确保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创造历史观点的要求。因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决定者。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这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论证。如今,为民奋斗,为民造福,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要我们党始终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矢志不渝地为让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拼搏奉献。
三是坚持创新创造。“艰苦创业”重点在“创”。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为了生存的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无论是寻找出路、具体决策,还是群众施工的过程,红旗渠的修建都体现了“创新创造”的精神。坚持创新创造,要求我们把艰苦创业与守正创新、尊重规律结合起来。一要实事求是,二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今天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就要在实现“两个全面”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就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四是坚持团结奋斗。红旗渠工程是人类历史上除长城以外最大的靠人力和简单工具完成的工程。这一壮举的实现,依靠的是不懈奋斗、艰苦奋斗、顽强奋斗、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形势发展变化,突出强调“五个必由之路”,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强调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这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是团结奋斗、不懈奋斗、顽强奋斗。只有团结奋斗,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形成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
五是坚持斗争精神。红旗渠是人与岩石的对抗,体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开始就向全党发出了“三个务必”的号召,其中第三个务必就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再次强调斗争精神,肯定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可能会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斗争才能有安全,只有斗争才能有出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很多风险挑战、困难问题,不仅需要斗争精神,还需要有斗争的策略、斗争的智慧、斗争的方法,要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抗打压能力。
六是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与自力更生、自信自强是一脉相承的。这要求我们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不只是对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思想作风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张扬和释放生命潜能的伟大实践。修渠过程中,民工们连最基本的需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困难却不可思议地被克服了。那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限压力,不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未来的希望,激励着林县人民突破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达到了对自我的超越。因此,红旗渠的内涵并非仅仅是吃苦耐劳,更为重要的是,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同时完成了心理上的建设,始终自信自立、自信自强,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七是坚持结果导向。林县人民历经十年,水滴石穿,最终建成红旗渠,这是林县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建造的一项世纪工程,其最大特点是坚持结果导向。评价一个干部,不仅要看干了什么,更要看干成了什么。要把结果导向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综观历史,大国崛起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全体国民共同的期待与奋斗,由此锻造出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自然依赖于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成功都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问题一个个解决,把事情一件件办好,才能建设现代化河南,才能实现河南的高质量发展。
三、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重视精神的力量,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红旗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战胜困难、赢得未来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实现“两个全面”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意志,转化为更大的责任担当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旗渠精神是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光辉典范。新时代,需要伟大领导力、卓越领导力和全球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从延安13年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在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精神中得到集中体现;新时代十年,更是充分彰显。红旗渠精神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林县县委带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畏艰险、矢志不移、重整山河、为民造福的精神。一是领导有威信。红旗渠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特有的精气神。这种领导力的体现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方面,没有私心杂念;另一方面,“敢想敢干”,又“实事求是”。一句话,就是干事、干净。二是干部有激情,既包括正确的用人导向,也包括科学务实的工作导向。三是群众有信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杨贵眼里,老百姓关心的事,才是大事,正确的政绩观是“为群众办实事”。杨贵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什么也做不成。”这种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的力量是惊人的,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林县人为什么要修渠、为什么敢修渠、为什么能修成渠?关键在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93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在家门口讲起红旗渠的故事时,总会深有感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朴素的感悟,道出了红旗渠修建成功的核心密码。建党百年来,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红旗渠修建成功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动人、直击人心,就是因为它凝结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红旗渠之所以为老百姓称道,就是因为当时的林县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中首要位置。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坚强领导,这种领导力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上。
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两个全面”的动力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时代新征程,最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和鼓舞。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我们的奋斗目标,越是这个时候,西方对我们的围堵打压将越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越严峻、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紧要、非常重要的历史关头,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主观上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否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变成一种空想。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是我们在新征程上战胜风险挑战的精神底气,而红旗渠精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红旗渠建设者的精气神;勇敢、坚持、不要命,这是他们的精神品格。那些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扼杀红旗渠建设者们的信念,反而使他们更加强大。正是由于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才创造了“人间天河”这样的奇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必须从这种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政治勇气,以昂扬的奋斗姿态,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唯有如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红旗渠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的“红旗渠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条件十分简陋,工程的巨大和困难难以想象,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需要我们发扬当年修建红旗渠工程那样的凌云壮志。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把历经风雨见彩虹的红旗渠精神贯穿始终。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核心区,我们要始终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产城统一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一要继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原农谷”、农高区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要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三要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要全面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能增收,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五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遵循规律、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坚持城乡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六要抓好乡村治理,以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红旗渠精神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借鉴。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一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重新整合的能力。二是红旗渠精神与人类历史上的大河文明是相贯通的,与历史上的治水实践是相贯通的。古今中外,历史上很多文明的兴衰都与水利密不可分。“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繁荣兴盛也与水资源的治理有关。自古流传下来的大禹治水故事,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就是历史明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偃,再到修建红旗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永在”。
河南包括安阳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是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到安阳殷墟视察时强调,“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特别是精神的力量。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这一宝贵资源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十分重视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待文物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工作,而是站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来看待,围绕中华民族的源头在哪里、根脉是什么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重要指示,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
河南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如果一定要接地气、接文脉,那么河南这片土地上的任何地方,都能接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文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不仅应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更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更多的历史作为。要站在溯源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高度,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夏文化、商周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丝绸之路、石窟寺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让更多河南元素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在文明研究上下功夫,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演进道路,努力形成一批科学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红旗渠精神是激发青春力量的鲜活案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红旗渠精神是河南本土孕育的河南精神,是对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绝地反击、向死而生的伟大斗争实践,而不是什么佛系人生,更不是什么“躺平”。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吴祖太、任羊成、马有金、李改云等一大批青年先锋和英雄模范,他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铁骨铮铮、冲锋在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深为之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青年洞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语重心长又极具战略考量,寄托了人民领袖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资源利用好、阐释好、宣传好,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育人的重要作用,针对当代青少年个人意识过强、骄娇二气过浓、挫折意识不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意志上、思想上、精神上加强训练,使之精神强大、体魄强健,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红旗渠精神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身边最大的“钙源”之一,在党性教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之一,就是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其实质是党的坚强领导、先进思想的引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合力所绽放的精神之花。红旗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大工程,都是几代人一以贯之而成的。如果有个人的私心杂念,政策朝令夕改,是完成不了的。”当年的林县共产党人为林县发展大局负责,为林县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担当,敢于抓未成之事。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革命、坚守实事求是价值观念的过程,从而敢想不臆想、敢干不蛮干。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红旗渠精神的呼唤,是深情地呼唤党一贯的“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好作风好传统;新征程对红旗渠精神的呼唤,是深情地呼唤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为了人民修渠,修渠为了人民”的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立场;党员干部群众对红旗渠精神的呼唤,是深情地呼唤当时的林县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知难而进,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的实践品格。
河南是红旗渠精神的故乡,我们要利用好身边这个最大的“钙源”,讲好红旗渠故事,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将其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教材,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党员、激励群众、感召青年,让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发扬光大,激励全省上下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气概,全面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
红旗渠精神,是中原大地上动人的“精神图腾”和耀眼的“精神高地”,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我们相信,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更多不平凡的业绩。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