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制约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尤其是与先进区域相比,在研发规模、创新平台、高端要素、双创活力等方面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河南省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生态等相关。面对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竞争格局,河南不仅要站位中部地区,更要站位全国,围绕“国家所需,河南所能,企业所求,未来所向”,打造全国创新高地,探索适合区域实际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一、比较视域下河南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21年,河南省生产总值58887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而研发经费仅千亿元,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不及华为(1317亿元)这一家企业,也低于GDP排名靠后的四川、湖北;河南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18位,位居中部地区第5位(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区域竞争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匹配,难以支撑河南省在“标兵渐远、追兵渐近”中提质进位。
二是创新平台与制造业规模不匹配。多年来,河南省工业规模稳居全国第5位,但是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只有172家,与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仅相当于安徽的81.9%。其中,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仅有16家,仅占全国总量的3%,远低于北京(136家)、上海(44家)、江苏(39家)、广东(30家)、湖北(29家)、陕西(26家)。没有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就难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也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来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要素与本地企业研发需求不匹配。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日益重视科技创新,但是河南省整体上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河南省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9.2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2%;在豫全职“两院”院士仅24名,占全国总数的1.4%,远低于江苏(102名)、湖北(80名)、陕西(66名)、浙江(55名)、安徽(38名)、湖南(3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0.03%。尤其是当前河南省对本地企业急需的数字技术、创意设计、互联网、新零售等新赛道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约了企业向新经济、新赛道拓展升级。
四是创新创业活力与产业升级态势不匹配。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产业升级进入加速阶段,沿海地区甚至部分中西部省份创新创业氛围活跃,如杭州在新制造、湖南在新消费、四川在新经济、陕西在硬科技等新赛道上活力迸发,而河南省则相对活力不足、亮点匮乏,近年围绕内需升级和国潮兴起,各细分行业新品牌不断涌现,但少有河南品牌身影,如2021年“618”三大平台新品牌百强榜单显示,尽管上海、广东、浙江三地占比超过80%,但湖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也有不少新品牌,而河南没有品牌进入榜单。目前,河南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备案众创空间仅有103家,不但远低于广东(440家)、江苏(437家)、山东(320家)、浙江(248家)等沿海发达省份,在中西部也低于湖北(144家)、河北(144家)、陕西(121家)、四川(113家)。
二、河南创新动能偏弱的深层原因剖析
一是产业结构制约明显。一般来说,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研发产业上,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研发支出大、研发人员多、产品附加值高,对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河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一般产品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高端装备、互联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小、占比偏低。2021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仅为12%、24%,而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占比高达48.4%、38.3%。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省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企业结构层次不高。创新往往更多集中在头部企业,大型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始终占据行业前沿,一般行业前五名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高,而河南省此类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大多数企业是腰部企业,产品策略多是跟随性,相对研发投入不大。2020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324家,占全国总数的2.3%,仅为湖北的60%、湖南的73%、安徽的74%,其中营收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仅10家。部分龙头企业在新赛道上的创新探索对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不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明显滞后,新旧动能转换相对缓慢。
三是创新要素链接不紧。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不紧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创新链上分工不明确,产学研合作不够。当前,河南省产学研合作主要以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具有短期性和形式化,缺乏专业的介于产业与科技之间的服务平台,导致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本地企业与全国高端研发资源的对接缺乏系统谋划,开放式创新格局远未形成。202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仅占全国总量的1.36%,仅排在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排第4位。
四是创新生态体系不优。在创新软环境上差距明显,不但难以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而且导致长期以来本土高端人才外流严重。与武汉、长沙、成都、合肥等地相比,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中存在着诸多断点、痛点,导致创新创业效能不高,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影响创新资源向优势地区集中集聚和优化配置。
三、河南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是围绕高研发产业布局创新链,形成高研发产业与高层次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格局。建设全国创新高地不是片面地增加研发投入、建设高端创新平台,而是要提高创新要素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让创新资源真正在产业上发挥带动作用,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高研发投入类产业。在综合考虑本地基础条件及比较优势、国家引导方向、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谋划一批适合本地区中长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研发产业,争创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实现高研发产业与高层次创新平台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吸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落地,加速布局科技产业新赛道,增创自主创新优势。
二是依托创新型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格局。以打造创新联合体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联合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领航型企业,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联合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
三是发挥郑州综合优势,打造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城市。就当前而言,内地省份只有省会城市才具有吸引集聚高端要素的实力。关于创新首位度,郑州为30%左右,深圳为43%,杭州为32%,武汉为54%,长沙为40%,成都为52%,合肥为39%,要提升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支持郑州融入全球、全国创新网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城市。支持高端科研机构落地,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在郑州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郑州在海外、省外设立孵化器,支持河南企业集中布局研发中心,集聚当地高端要素,利用域外科创资源为河南省创新发展服务。支持市县龙头企业在郑州设立研发中心,利用郑州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资源的联系。
四是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建成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优选地。激发创新活力,围绕人才引进、科研平台、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创新要素发力,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推广发达省市在技术移民、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成功的改革经验,全力引聚高端科创人才。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给予初创企业、原创产品更多的应用场景,培植适宜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土壤,让更多人才“种子”扎根河南。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