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政治动员。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视察,就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到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看望慰问广大农民,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号召全国上下发扬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前无古人的事业”还有哪些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改革开放,三是“一国两制”,四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见,这些都是“国之大者”。对于河南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河南的红旗渠工程,是贯穿未来30年河南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必须始终聚焦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认真看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考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其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本质特征,内在包含了5亿多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包含了城乡融合、互促共生的价值逻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路径。对乡村振兴的重视,体现了中央的战略考量。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对于民族复兴而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无从谈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三农”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改革大局、稳定大局,始终是生存之基、执政之基、强国之基。从国家安全来看,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在近几年应对新冠疫情和世界变局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为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重要全球性挑战,加强必要合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质量。可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是一场必须打好、必须打赢的硬仗。
二、新时代红旗渠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尤其重视,从2014年到兰考视察指导工作,到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讨论,再到赴安阳视察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河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每次必谈“三农”工作,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强调河南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尉氏县张市镇考察时,专程来到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叮嘱继续抓好综合技术措施落实,奋力夺取夏粮丰收。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考察时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河南新时代的红旗渠工程,要拿出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劲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战略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同时,河南又是农业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而繁重。农业农村这个短板能不能补上,直接关系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质量和成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五大振兴中,大家都会说,产业振兴最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体会,还是人才振兴最重要。没有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另外,对河南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来讲,有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抓住粮食生产这个核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如何激发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如何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抓好乡村治理;等等。这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破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如果说精准脱贫是一场“攻坚战”,那么乡村振兴就是一场“持久战”。对河南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因此,对于乡村振兴问题,仅从经济上看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站位。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河南的“红旗渠工程”。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红旗渠工程,与当年的任务同样繁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条件十分简陋,工程的巨大和困难难以想象,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需要我们发扬当年修建红旗渠工程那样的豪情壮志。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把历经风雨见彩虹的红旗渠精神贯彻始终。
三、努力走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河南路径
如何让河南的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呢?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富裕,而实现农民富裕的关键在于依据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河南省各市、县间差异巨大,下辖村镇的基础条件和特点特色也差异巨大,因此乡村振兴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走“一条路”,要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策略。比如,有的乡村文化资源不丰富,实施文化振兴就“先天不足”,有的乡村人力资源欠佳,推进人才振兴就“收不抵支”,有的乡村制造业底子薄,就得在农业发展上想办法。总之,要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即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前者决定乡村发展的下限,后者决定乡村发展的上限。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红旗渠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作为农业大省,我们要始终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政治责任,聚焦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产城统一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一要继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粮食生产是河南最大的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围绕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原农谷”、农业高新区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单一种植理念,唱好“林草戏”、念好“山海经”、打好“科技牌”,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供给体系,让中国人的饭碗盛上更多优质“河南粮”,让国人在“吃得好”的同时更好享受“老家味道”。
三要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农业要更强,关键在实现农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方面,农业产业不能完全等同于乡村产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一定是乡村产业的重中之重,是其他乡村产业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大农业”的概念,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以农业产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上下功夫。“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根本还是产业,解决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一定要聚焦到产业发展上。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四化”“串联式”发展过程不同,我国发展是一个“并联式”叠加发展的过程。同步推进“四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所以,推动农业现代化,除了农业自身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要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要坚持把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同“三农”工作一起推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县城、城镇和乡村的关系要坚持系统思维,重视乡村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城乡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遵循规律、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对于土地资源如何配置,如何盘活“宅基地”,都要深思熟虑。乡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既要蹄疾步稳,又要久久为功。
五要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乡村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中国数亿农民实现更好发展、共同富裕问题。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要更富,我们就要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主角。新时代,我们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让人民像当年修建红旗渠那样,“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农民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进者、贡献者、受益者。当年修建红旗渠,目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是为民,从而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主要的是要像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那样,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农村资源的要素活力,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做文章,从“行政依附”走向“内生驱动”,实现农业农村工作的“再出发”,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中的关键。
六要抓好乡村治理。基层治理要多在“化解”上下功夫。在基层治理中,城市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是关键。这次疫情防控,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何“去行政化”,如何强“专业化”,是我们在治理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关系民心走向的政治问题。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做好工作。要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有序、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七要全面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要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能增收。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如何防止刚刚脱贫的农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就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三农”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的河南,建成现代化河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实现乡村振兴。应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河南更好地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也关系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底色和成色,同时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兰考、安阳都在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好河南乡村振兴之路,讲好河南乡村振兴故事,展示好河南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无论对于现代化河南建设,还是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典型性、样本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