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要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刘云2024-01-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报告首先提出了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和主要任务。

  一是明确了乡村振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补上这个弱项、短板。

  二是明确了补短板的途径。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很显然,不优先就补不起这个短板弱项,但这个优先不是非此即彼,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城乡融合、要素互通的方式实现的,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一体推进的。

  三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总目标和总要求。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报告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后,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的图景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是城乡差距大,即城市发展水平高和乡村发展水平低。很显然,乡村振兴具有外源性,需要城市及其承载的二三产业来带动。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能量越大,城乡融合的效果就越好,乡村振兴的步伐就越快。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型发展压力大,同时河南省还是一个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就与发达地区不同,既不能直接取长补短,因为河南省是一个赶超型省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也十分繁重;也不能先城后乡,即等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来带动乡村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兼容多重目标的框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

  一、发挥大城市带动作用,让一部分乡村率先实现振兴

  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也是不同的。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河南省的县市和所属的乡村按照主体功能被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体功能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县。其中城市化地区靠近大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属于重点发展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位于广大的农村腹地,承担农产品供应的主体功能,属于限制发展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县承担生态产品主体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整体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和对乡村的带动能力不强的条件下,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化地区的乡村先行一步,利用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较好的发展基础,率先实施乡村振兴,形成局部乡村率先发展、率先振兴的格局;同时这个城市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塑造城市群(带)、深入推进城镇化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这样就较好地将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兼容起来。

  从河南省来看,落实一部分乡村地区率先振兴战略,要结合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布局,率先在郑州都市圈“1+8”区域范围内,以郑州市等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为“重中之重”进行部署,争取使这一地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要与主城区同步规划、一体发展。要打破城乡界限,把主城区周边的乡村地区作为新城区进行一体规划、高水平规划,按照组团化、绿色化,同时兼顾田园化的布局要求,在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及其城市文化建设上进行全面对接提升,打造城市绵延带。

  二是有效承接主城区扩散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城市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和带动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随着主城区聚集程度的提高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和产业需要布局到空间资源较大的周边乡村地区。因此,周边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对接这些新功能新产业,建设与主城区配套的科研基地、文创基地、居住小镇、文旅康养小镇、设计小镇、交通物流枢纽和现代制造基地等。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作为后发地区要避免简单地承接,要发挥后发优势,跳出跟进式发展的窠臼,打造城市新增长点,在扩大城市空间的同时高起点发展乡村产业。

  三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该类地区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在稳定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和都市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发挥县城带动作用,致力于破解半城镇化问题

  在河南省,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和难点是农产品主产区。这类地区涉及的县域乡村数量多、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低;远离中心城市,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薄弱;主要承担国家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功能,将长期保持乡村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该类地区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方式参与和分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即年轻子女进城务工,年老父母留村务农,家庭成员处于分离状态。

  目前,这种城乡两栖的家计模式有所改变,县城由于离家近,房价低、生活成本低,能够得到虽不及城市但明显好于一般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因此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热门落户地。农村青年在县城购置婚房落户也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城乡差距大,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差距大。

  很显然,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做大分子,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缩小分母,转移农村人口,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造成的半城镇化问题对乡村发展的牵绊,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转而不移,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空间,这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难点。目前,经过长期积累与发展,河南省县城的框架已经普遍拉开,建成区面积已经明显扩大;现代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村人口具备了在县城集中居住的可能;重要的是县城的二三产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与集聚,具备了一定的就业承载能力;县城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经过“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已经得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河南省农产品主产区要顺应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利用城镇化高级阶段乡村景观、绿色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升值的市场条件,发挥县城“近乡益乡”的特点,用好用足各类政策性资金和支持政策,千方百计增加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产品供给,吸引和承载本县或周边地区的农村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落户,缓解半城镇化问题,促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三、高起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更新和升级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从河南来看,乡村产业具有两大特征,即基础性和落后性。其中基础性是指乡村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载体,农业占比高,保障粮食安全任务重;落后性是指与城市产业相比,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显较低。现阶段,除了个别地区的乡村产业能够介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绝大多数农产品主产区依然处于特色产业塑造阶段,依然处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边缘地带。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这意味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阶段已经过去。广大乡村地区已经失去了按照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路径进行追赶的时间窗口,必须在继续承担好农产品供给主体功能的同时,通过换道发展获得成长性。

  一是继续转移农村人口。目前河南省城镇化还远没有达到峰值,农村人口还要顺应城镇化一般规律继续向城市转移,持续为现代农业发展腾挪空间创造条件。

  二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供应。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由多数人保少数人,变成了少数人保多数人,再加上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粮食和食物安全保障的任务更加繁重,农产品主产区要顺应这一要求,着力保护耕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增加大宗农产品供给;同时要全面对接城市新需求,围绕城乡居民新需求,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扩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层次。

  三是换道发展。现阶段,农产品主产区最大的机遇在于,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区域之间梯度发展的顺序被打乱或压缩,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传统农产品主产区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同等对接大城市先进要素、布局新兴产业的机会。

  因此,农产品主产区要千方百计对接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尤其是高级别中心城市的新理念、新要素,利用其发展空间大、生态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起点布局和发展文化创意、乡村设计、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利用这些渗透性强的新产业,对传统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融合、改造和提升,催生一批传统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城市和乡村融合,传统和现代融合,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乡村产业更新和产业升级。

  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制度环境

  应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创造条件动员并有效配置乡村的绿色生态资源,打通乡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促进乡村生态空间价值的充分实现。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产品功能区来说,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类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动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为市场化利用创造条件。

  一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政策性投入在乡村形成的设施性资产。包括从2005年已经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2017年开始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2015—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以及各类粮食、生态支持政策等形成的各类公共资产。二是集体所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户承包地、宅基地和其他经营性资产。三是基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的空间生态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休闲旅游、生态康养、教育服务、金融服务、生态产品、养生养老等生态经济所需要的消费服务产品和投资标的物,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因此,要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对生态空间资源进行明晰量化,并确权颁证,建立生态资源产权数据库,在保障当地农民对乡村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的占有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构建相应的要素市场体系,活化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发展乡村经济。

  (作者系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副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