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乡村振兴及农户持续增收途径——黄堂村调查与思考

  耿明斋2024-01-2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圆满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河南是农业农村大省,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要实现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的战略目标,至2035年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更要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如何振兴?农业农村怎样发展?虽有20字方针和五大目标,但要具体落地,关键是产业,核心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日,我们赴睢县周堂镇黄堂村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黄堂村概况

  一是区位及自然条件优越。黄堂村在睢县县城东8公里处,是周堂镇下辖的22个行政村之一,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国道343从村后经过,村东有濮新高速出口,距离县城和镇政府都比较近,位置优越。濒临高等级公路要道,交通方便。属豫东大平原腹地,土地平坦肥沃,均为良田。

  二是人均耕地少,外出务工人数多,也有举家迁徙的。黄堂村是行政村,包含黄堂、阮洼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1794人。国土面积209平方公里(3135亩),耕地面积1937亩,人均耕地不足1.1亩,人多地少,耕地对劳动力容量有限,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全村1071个劳动力中非农就业682人,占64%,农业就业344人,占32%(余下4%可能属于其他就业类型)。非农业就业者多是外出务工,或者到长三角、珠三角进工厂从事制造业,或者到京津冀及省会郑州从事建筑业或制造业。他们基本上常年在外,农忙或逢年过节才回来一次。也有在外有了稳定职业和住房而举家迁徙的,此种类型有49户,大约占全村557户的8.7%。也正因此,常住人口与户籍总人口差距较大,2021年全村实际常住508户,约占总户数的91%,统计常住人口1260人(大概包含过年返乡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70%,核酸检测实际常住人口824人,只占户籍总人口的46%。

  三是务工收入占比大,可支配收入水平仍有待提升。2021年黄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890元,其中非农就业收入占比73.57%,农业收入占比26.43%。在有工资收入的两类劳动者中,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农业工资劳动者年人均收入11102元,非农工资劳动者年人均收入45708元,相差3.1倍。黄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睢县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高于商丘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但仅为全省均值的90.63%,全国均值的84%,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是争取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黄堂村有农业结构调整的传统,早年曾大规模种植泡桐、苹果和银杏等经济林,还办过银杏茶厂,村域经济发展也曾颇有起色,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走向衰落,沦为贫困村。2014年有过浙江务工经历的新支部书记上任,带领村民干事创业,2016年即脱贫。近几年争取财政支农惠农项目资金1992万元,建了98个蔬菜大棚和1个占地60亩的瓜果特大棚,蔬菜瓜果种植面积170余亩,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10%,还建了可存栏5000头规模的养猪场。各类设施年租金收入90余万元,不但可以满足日常运转支出需要,有些项目还可向少数处在返贫边缘的特别监测户分红。

  五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容村貌比较整洁。自2015年以来,黄堂村年年都有财政项目资金投入,累计已有2829万元,除1992万元投入生产性设施之外,还有837万元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所以,村庄道路、自来水、厕所、村委会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由于设置了数十个公益岗保洁整理,村容村貌也比较整洁。

  二、如何认识乡村振兴

  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和五个目标都是方向性和整体性的,要真正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就既不能割裂开来,逐项孤立去做,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抓住重点和要害,统筹推进。修桥修路修厕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确实有需要,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但绝不是全部,也无法都靠财政项目投入来解决问题。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发展,本质是通过收入持续提升走向富裕。以黄堂村这样在全县乃至全商丘市都属于走在前列公认的先进典型,以现有的条件,要按照未来15年至30年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做到收入持续提升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发展产业?在哪里发展产业?谁来发展产业?怎么样做到收入持续提升?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再思考。

  三、从黄堂村案例看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途径

  从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角度对黄堂村案例进行再梳理,可以受启示并找到答案。

  第一,从农地收入看。靠使用农地从事种养业持续增加收入,要达到富裕的目标,只能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使种养业活动专业化、职业化、经营化、规模化、市场化,这需要大规模土地流转,大额资本投入,农户或农民具有相应技能,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以利润为中心,会开拓市场并应对市场变化。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只能是现有农村存量人口的一小部分可以成长为此类经营者,其典型组织形态是家庭农场或涉农服务从业者。

  第二,从本地制造业看。应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三角和珠三角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初级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很难在河南这样的内陆农村地区再复制。倒是一些处在产业链末端的制造业链条可以有限度地延伸至乡村,黄堂村的扶贫车间就属于此类制造业形态。但由于受制于技术,也受制于建设用地,此类形态的乡村制造业规模都不大,至多是推动老弱闲散劳动力充分就业而已,只能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限补充,不能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像虞城县稍岗乡钢卷尺产业在乡村大规模聚集,并呈现家家户户办工厂作坊,使农户走向富裕的情况。但对普通村庄来说,出现此种状态的概率比较低。

  第三,从外出务工看。这是绝大多数农户持续增加收入最现实的选择和最便捷的途径。从全局和趋势来看,会有越来越多外出务工农民举家向务工地城市迁徙,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城镇化的本质,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部分来自离乡务工的农民。这样,不仅进城这部分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以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就有了空间。所以,外出务工不但是持续增加收入的捷径,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此,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和举家迁徙,应该成为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四、从县域现代化角度统筹乡村振兴

  农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和持续提升农民收入应该优先考虑的环节,但短期看,不管是增加粮食产量还是调整种植养殖结构,都受制于很多客观因素,作用是有限的。从长期看,以大规模土地流转和资金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化家庭农场,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但这不仅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且要以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高水平的工业化城镇化为前提。所以,当前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最紧迫的任务还是发展非农制造业。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关键是非农制造业兴旺。聚集发展是非农制造业的特点,而和乡村振兴联系最密切的制造业聚集空间是县城。

  虽然制造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已有充分发展,但受比较优势和市场驱动,以及垂直分工演化趋势的影响,内陆农区包括县域内仍有发展制造业的较大空间。近年,包括商丘在内的黄淮四市传统农区各县域持续承接产业转移,并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就是有力证据。农区县域发展制造业具有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距离市场近等优势。为了充分挖掘此种优势的潜力,很多企业往往把核心生产环节放在县城,而把末梢加工环节向广大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村庄延伸,以便把碎片化闲置土地和老弱闲散劳动力及他们的零碎时间充分吸纳利用。所以,县域内制造业普遍形成了龙头在县城,末梢和多个配套分支环节延伸至乡间的空间结构形态,往往呈现出全覆盖式县域工业化发展模式。

  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加上产业聚集和就业机会持续增多,县城对农村居民收入吸引力越来越大,子女上学就医并进城买房居住的农户越来越多。黄堂村在县城的有房户就占到总户数的20%。稳步渐进式推动居住空间结构重组,推动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区聚集,应该成为乡村振兴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五、建议设立县域现代化示范区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非农就业、农民城镇化迁徙等各种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延伸出来的产业空间布局、居民点重组和城镇村结构演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都无法由各个乡村独立解决,必须以县域为单元在更大区域空间内统筹。由于这种统筹涉及问题复杂,不便于所有县域同步推进,所以,建议选择有条件的县域设立县域现代化示范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

  为此,应聘请专业智库就产业发展与聚集、居民居住空间演化趋势和城镇村聚落结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演化调整、土地流转机制等进行规律研究和战略规划,然后,依据研究和战略规划结构进行空间规划,并使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成为长期发展遵循。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