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着力点

  陈明星2024-01-25

  党的二十大将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高度,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对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的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多年来,河南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顺应高品质生活需求和高水平安全保障要求,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既立足粮食抓粮食,又跳出粮食抓粮食,强化从产量、产能到产业的全要素、全主体、全环节、全链条保障,全方位擦亮粮食生产“王牌”,厚植粮食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彰显新担当,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一、树立大食物观,全品类统筹食物供给体系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不仅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而且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8.8%其中,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均位居全国第一;水果产量占全国的8.9%,位居全国第三;肉类、奶类、禽蛋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因此,要顺应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丰富多样农产品的品种需求,在大食物观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即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高效统筹直接的粮食、油料、蔬菜等有效供给,以及以饲料等形式体现的间接的主要农产品如肉、蛋、奶等有效供给。

  一是以大食物观推进大农业发展,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发展林业、渔业、设施农业、生物产业等,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二是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巩固提升油料产能,切实稳定蔬菜生产。

  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积极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奶业、中医药业、酒业,推进食品产业振兴,积极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二、加强基础建设,全要素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多年来,河南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仍然面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科技装备水平不高、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中低产田面积仍占1/3左右,部分高标准农田还面临改造提升的任务。因此,要按照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要求,强化粮食安全基础建设,全要素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耕地上,要破解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在水利上,加大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农田、绿色农田,提升智能化气象服务能力、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在科技上,加强良种、农机和食品加工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以主要粮油作物、畜禽、果蔬等为重点,强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中原农谷”,加快建设种业强省;在产业基础上,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建设产地烘干、仓储、冷链物流、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和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等市场体系和服务网络。

  三、突出义利并举,全主体激发稳粮保供合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但粮食生产弱质低效、“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格局仍未根本扭转。近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用工成本、农资价格等持续上行,粮食生产成本高位上扬。据调查,2022年全省小麦亩均成本同比增长9.3%,达到571.45元,同期小麦亩均收益虽然同比大幅增长32.2%,但仍只有858.25元,总体依然偏低。因此,必须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践行保面积、保产量的共同责任,充分调动和激发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企业投农营粮的积极性,凝聚稳粮保供的合力。

  一是推动政府重农抓粮,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探索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机制和措施,推动党政同责真正见效,推动粮食产销全方位协作。

  二是推动农民务农种粮,强化政策保本、保险兜底、经营增效,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三是推动企业投农营粮,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涉农、涉粮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推进绿色发展,全过程增强粮食安全韧性

  近年,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已实现负增长,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但农业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仍持续趋紧,一些地区在农业面源污染、耕地地力下降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必须持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全过程绿色低碳转型,统筹“降、减、扩”,全面增强粮食安全韧性,提升农产品质量。

  一是突出“降”。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生产模式和种养结合等粮食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

  二是突出“减”。推进粮食减损节耗,在粮食收割、烘干、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加强工艺改进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良机良田良法良种协同匹配,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深入推进粮食节约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健康消费,减少“餐桌上的浪费”。

  三是突出“扩”。挖掘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快沿黄地区、南水北调源头和干渠沿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五、深化产业赋能,全链条拓展增值增效空间

  近年,全省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但产业链条较短、配套服务业发展较慢、综合效益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70%,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20%左右。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提品质、拓市场、促融合、能富民,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全产业链拓宽增值增效空间,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值增效、联农富农。

  一是强化业态创新。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培育以粮食、食用油、饲料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经济。深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露营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育乡村美丽经济。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产业,以智能农机、智能大棚、滴灌设施、信息装备等为重点,培育农机装备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以综合农事服务、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培育农业综合服务经济。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紧紧依靠创新、科技、人才,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三农”基础数据归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应用。

  三是强化平台打造。持续打造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