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深化甲骨文字研究推动冷门绝学发展

  郭旭东2023-11-08

  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截至目前,共出土甲骨15万片左右,分藏于世界上的12个国家和地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敦煌藏经洞文书、流沙坠简、明清大库档案一起并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重要发现。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前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殷墟的科学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120年来,甲骨文经过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胡厚宣等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持续研究,在文字考释、卜辞结构和内涵的解读、商代历史与社会面貌的廓清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国际性学问——甲骨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字史、文化史和上古史的研究。

  一、甲骨文发现以来的主要成就

  (一)甲骨文材料的搜集著录与整理取得新成就

  自1903年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以来,甲骨文走出了文人书斋和藏家密室,走向了大众,成为人们可以观看和使用的文字著录材料。此后,罗振玉的《殷契书契》系列、胡厚宣的《战后》系列相继出版,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收藏的甲骨片也陆续著录问世,如《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英国所藏甲骨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等。殷墟科学考古发掘所得甲骨,更是以科学方式著录出版,如《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等。近年民间部分藏品也在陆续出版,如《殷墟甲骨拾遗》《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等。而《甲骨文合集》共13巨册,记录甲骨片达41956片,更是集中展示了海内外所见的甲骨文精华,成为甲骨学研究的大型集成式的著录资料。

  近年来,一批新整理出版的甲骨文著录陆续问世。如《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复旦大学藏甲骨集》等,这些著录采用新的三位或四位一体的著录方式和最新分期研究成果,其水平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著录,为下一步的使用和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近年来甲骨文资源的电子化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安阳师范学院先有《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的建设,2019年又正式对外发布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著录库收集整理了120年来已公开出版的246种甲骨著录,第一期发布46部;甲骨文字库收录了4000个甲骨文字头,提供了多种甲骨文输入方法和多种数据检索功能,使用起来十分便利。

  (二)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不断有新进展

  刘鹗在《铁云藏龟》中考释出来40多个文字,孙怡让在《契文举例》中考释了180多个文字,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和《殷商贞卜文字考》等书中考释了570多个文字。此外,王襄、王国维、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专家学者也都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于省吾先生尤巨,他总共考释出来100多个甲骨文字,而且是在前人将一些简单好释的字考释出来后的考释,难度很大,因此受到甲骨学界的高度评价,其主要成果集中在其所著的《甲骨文字释林》和《甲骨文字诂林》当中。

  近年来,由于国家开始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工作,设立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并重奖甲骨文字考释成果,一批有志于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青年甲骨学家如蒋玉斌、王子扬等,加上他们的研究团队,竭力开展甲骨文字释读,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引起了学界注意。

  在2021年所发现的4500个左右的甲骨文单字里,经过学者们的艰苦努力,已经考释出来并被学界大体公认的甲骨文字大约1500个,剩下3000余个,或音不可卒读,或义不可明喻,或形不可构造。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甲骨文字中容易识别的字已大部分被学者认出,剩下的多为当时的人名、地名、族名等难度大、与现在关联度不大或者是无关联的字;二是新一代学者的国学功底和水平与老一辈专家相比有所不及,这对甲骨文的识别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新文字材料如简帛等的不断问世,吸引了不少甲骨学者的注意力,他们暂时放下甲骨文研究转而投入容易出成果的新文字材料研究工作中;四是研究手段陈旧,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有一些专家还在坚持,但近些年甲骨文字的识别成果寥若晨星,远远不能适应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需要。因此,甲骨文字考释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商代历史研究获得重大进步

  过去由于文献不足征,殷商历史长期晦暗不明,只有《史记·殷本纪》大纲式的简单记录和其他典籍中的只言片语。而甲骨文发现后,从罗振玉开始,商代历史逐渐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罗振玉首先从甲骨卜辞当中找出了部分商的先公先王名谥,从而断定甲骨文乃是商王室遗物。继之,王国维缀合卜辞,深入研究,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宏文,他发现“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不但证明了商代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是信史,而不是传说,司马迁的记载真实可信,而非杜撰,从而打破了疑古学派以及胡适说过的“东周以上无史”的错误论断,而且人们还由此进行推理,认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也不是空穴来风、无凭无据,夏的历史也应该是有根据的、可信的。这样的研究成果,将中国信史上推了1000多年,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此后,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胡厚宣的《甲骨学商史论丛》、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以及一些商代史专著问世,使商代历史轮廓逐渐显现,面貌不断清晰。在甲骨学百年研究丰富成果的坚实基础上,佐以商代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的大力支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研究室为主要力量,经6年努力,撰成十一卷本的大型断代史《商代史》。这是甲骨文发现后第一部全面准确反映商代历史的著作。该书以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文字为直接史料,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新材料,并结合文献典籍记载,对商代历史进行全方位、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勾勒、阐释、描述和研究。该书改变了商断代史专著方面的滞后状态,填补了上古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标志着甲骨文发现以来商代历史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二、未来甲骨文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对甲骨文资料进行再整理

  主要是对一些博物馆以及私人所藏甲骨进行新的整理著录。由于历史的原因,出土的甲骨文材料并没有全部公之于世并得到很好的整理。即使那些藏有大宗甲骨的单位,公布出来的也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仍有大批甲骨沉睡于仓库当中。一些民间收藏的甲骨底数不清,更未进行认真整理与研究,而且受限于过去的墨拓、照相和印刷条件,不少著录著作模糊不清、印制不精,进一步影响了科学研究。因此,对甲骨文资料的再收集、再整理势在必行。当然,近些年甲骨文资料整理虽有了一定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理的力度和进度,尽快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资料。

  (二)全面加强甲骨文字的考释以及其他基础性工作

  甲骨文单字还有2/3未被释读出来,其虽然对卜辞的通读影响不大,但还是阻碍了对文字和辞意的全面科学理解,进而对其记录和反映的历史的解读存在疑问。因此,尽管很困难,对甲骨文字的破译仍然要知难而进,不能松懈。就过去的经验而言,甲骨文字考释还是应该采用偏旁分析法、比照法、类比法、推勘法等来进行研究。特别是随着出土新文字材料如简帛的不断增多,也为甲骨文字释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方法,但是也不能裹足不前,应与时俱进,还要利用考古分析研究法等新的可靠方法。

  此外,在目前考释遇到瓶颈的情况下,也不妨另辟蹊径,即考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平台作为辅助手段进行甲骨文字的识别与研究。这些技术研究在海内外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国内外学者对甲骨文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等。这项工作需要甲骨学界、古文字学界、历史学界、语言学界和计算机专家的通力合作。新的甲骨文字如果能够考释与识别出来,将会对甲骨文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字沿袭相承之脉一定会进一步清晰,卜辞的内容也一定会更为丰富,历史具象肯定会更加完整,文化内涵自然会更多显现。

  另外,对甲骨文的其他基础性工作也不容忽视,如科学的分期研究、分组分类研究、卜辞排谱研究、甲骨的缀合等,都应加强力量去细化、去研究。

  (三)深入挖掘甲骨文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作为占卜记录的甲骨文,内容十分繁杂,既包含有军国大事,也涉及日常行为,有殷商王室档案之称。由于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因此,众多学科纷纷从中追溯其源,梳理脉络,并探索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以及其发展流变、损益传承。

  研究甲骨文字本身以及甲骨卜辞,都能发现其反映的文化,如礼仪制度、生态文明、重农思想、重教传统等。这些文化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传统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今天,挖掘甲骨文里的文化因子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甲骨学者应该更好地履行“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不断绽放出学术新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强大的文化成果。

  (四)加强甲骨学人才队伍建设

  甲骨学的振兴和繁荣离不开人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需要专门人才。作为冷门学科的甲骨文,放眼全国,专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人员仅为50人,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甲骨学科发展的瓶颈和妨碍甲骨学向前迈进的拦路虎之一。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建议上级部门采取断然措施、实施特殊政策与措施,加快这一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一方面,努力扩展现有招收古文字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计划;另一方面,在个别条件具备、学科队伍整齐、教育水平有保证、甲骨学研究水准较高的地方高校,增设甲骨学学术学位或古文字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点,或在条件具备的地方高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或针对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如对甲骨学研究有厚实基础且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大学,让其与国内甲骨学研究有影响的单位联合培养甲骨学硕士研究生,以有效缓解甲骨学研究的人才荒问题。这样,既是对地方院校的一种巨大鼓励,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要求为指导,进一步重视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甲骨学,千方百计地解决甲骨学目前遇到的阻碍,不畏困难,潜心钻研,攻坚克难,以优秀研究成果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真正做到甲骨学“确保有人做、有传承”,“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努力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甚至使“绝学”能够成为“显学”。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