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发现到现在,学术界对殷商文化从各个角度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商代文明的认知。笔者建议研究殷商文化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开展:
一、文化价值的维度
价值理念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是一个民族文化建构的关键要素。文化价值决定文化特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核心因素。从世界历史看,有的民族的价值观寓于宗教之中,宗教信仰和宗教价值观即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引领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研究一个时代或族权的文化不能仅仅从文化符号着眼,而是要触及文化的内核,即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等思想层面,否则很难对一个族群的文化有深入的认识。考古学就是要关注考古学符号体现出的观念,有人称之为“观念考古”。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社会的文化价值寓于礼制之中,礼是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载体和依托,是族群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宗教信仰和相关的礼制;礼是认识早期中国文明进程,认识早期族群文化的一个核心视角。关于殷商文化研究,李学勤先生曾提出要重视对礼制的研究。这种深刻的洞见于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二、常量与变量的维度
夏商周文化的发展演进由质而文,历史文化的演进如同复杂函数,有变量有常量。殷商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对“变”的研究,也要注重对“常”的研究。
历史之变是恒态,没有变也无所谓历史,从史前至周代,历史文化是演进的。从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到进而形成王权和王国,政治社会结构、物质文化技术、人的观念形态都是在变化的,总体上是在演进的,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质略到齐备的方向和轨迹发展。
那么殷商文化研究中的“变”是什么?推动历史的要素,不外乎“天地人”等独立变数,即所谓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经济人文环境、人口因素等。这些独立变数(变量)对殷商文化形成的影响是什么?第一,商代的“前八后五”和在黄河流域的迁徙,与此有密切关系;第二,殷商的农耕生产方式、天地人的因素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比较密切;第三,商代的政治地理与异族的关系对殷商政治的影响,比如迁都、殷商对外政策的变化、夷夏之争、甲骨文中武丁与异族的战争等,这些对商代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影响;第四,中原文化的地理位置(黄河、长江贯穿起来的广袤平原地区)使生活结构、农作物以及基本的经济关系可以保持在一个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受制于独立函数,华夏文明进程中的血缘组织和血亲意识发达,这对于政治社会秩序建构和文明心理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此外,对文化演进产生影响的复合变数,主要是经济、社会与思想。人是可以创造历史的动物,复合变数对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战国时期荀子“天人关系”的论述,西汉时期司马迁“天人之际”的提出,反映出人类一方面追求法天,另一方面希望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对夏商周文化的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独立变数的研究。商代时期的复合变数从甲骨文等考古发现中可见端倪。
从考古学上看,殷商文化有源有流。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殷墟等,商代文化的轨迹比较清晰。在对殷商文化作为一个客体进行研究时,应注意从文化一脉相承的兴替轨迹中去区分快变量和慢变量,分辨文化传承的稳定基因是什么。这不仅是殷商文化演进中应注意的,而且也是对史前至周代文化演进中应注意的一点。这也是探索华夏文明连续性的内核,这些文化内核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它形塑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
朝代有更替,社会有变迁,文化有变迁,甚至变量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形成社会转型。文化从时间维度上讲是一个多元复变函数。夏商周三代,有的变量较慢,有的变量比较快。夏商周三代文化快变量,如制度性的东西(祭祀礼制),夏商国王实施的政策(对内和对外),考古学上昙花一现的器型纹饰等。但从考古学上看,从商代初期到殷墟,文化的慢变量更值得注意,比如从二里头时期到宗周社会,无论是礼的器用层面还是内在的精神,都存在一以贯之的延续性。从夏商周考古学看,文字在演变,制度逐渐完备,政治统治技术的进步,青铜器技术在发展,思想观念在逐渐丰富,只是变化的快慢不同而已。这些慢变量构成了社会变迁、文化变迁、朝代更替中的文化底层,具有相对的恒定性,虽然与异质文化有碰撞和交融,但基本稳定传承了下来。这就是文化基因。这种文化的基因需要从长时段来观察分析,考古学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
谈到这一点,我们从文化的视角谈一下殷商文化研究的一个误区:殷商是神本文明吗?从文献记载看,商代重视仁义道德。《尚书》记载了商汤成功收服葛国,商汤对于邻国葛国先施仁义之策,助耕、送牛羊生祭等,但是葛国不仁,丧失民心,商汤顺民意灭之。灭了葛国后,商汤讲武修德,任用伊尹、仲虺之能臣治国,适逢七年大旱,商汤作自我牺牲,桑林祈雨,深得百姓爱戴。目前研究的问题,即源于甲骨文“材料集中”和“焦点集中”。三代历史其实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华夏文明演进之河流有其“底层”,多元也好,汇聚也好,华夏文明虽然兼容并蓄,但不改其宗,否则就不是中原文明和华夏文明了。道德仁义和伦理等在殷商已经存在,如成汤的《咸有一德》以及自蹈桑林之社、成汤仁义等;在史前至周代,道德政治是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
三、空间的维度
除了价值和历史(时间)的原因,文化还受语言、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文化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因而需要在空间维度上研究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互动。文明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其主体性,也就是有相对稳定的基因,另一方面还要看其对异质文化的态度,这就是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变数。
夏商周文化经常会和其他异质文化交流、接触和对抗,这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很多记载。李学勤先生指出,商文化的分布和传播,不等于商王朝统治的范围,但两者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商朝同四方,包括外国,有着很大范围的交往。当然关键的是三代文明还有文化扩张,例如商代文化对海岱地区的经略,西周时期周文化“以夷变夏”的文化策略。因此,从考古学角度研究殷商文化的播迁与异质文化的互动,是殷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