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学是以中原地区文化发展及现实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学科。中原学学科建设重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与黄河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地域耦合性,中原学文化研究指向与黄河文化的耦合性,中原学学科建设与黄河文化研究路径的耦合性。在新时代,中原学与黄河文化研究互为张力、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我们要聚焦黄河文化主题,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继续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推进中原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在中原学视域下,如何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弘扬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成为中原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指向。围绕中原学学科建设与黄河文化研究,形成一批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性力量,推动群众走进社会主流性实践,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践行文化精神,既有助于学科发展,也有助于弘扬黄河文化。在实践层面,就需要为打造文化共同体而努力;在具体路径方面,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双轮驱动,三个工程。
一、一条主线
所谓一条主线,即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不管是中原学学科建设还是黄河文化研究,最终归途在于顺应历史之大势,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是中原学学科建设和黄河文化研究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终极意义。
二、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即一方面立足于中原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另一方面立足于黄河文化研究以提振民族精神,推进二者的相融互惠。
在中原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方面,首先,以炎黄学、宋学、黄河学、洛阳学等作为学科支撑,立足中原大地,推进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以夯实中原学的基底;其次,以中原文化专题为主,从物质、制度、精神等领域瞄准“专”“深”“新”等特点,构成专题研究,形成网状研究态势,确保中原学学科的深入;最后,以面向中原现实需求为导向,结合重大战略需求,谋篇布局,融入社会主流实践过程中,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征程。
在立足于黄河文化研究以提振民族精神方面,首先,挖掘中原地区核心地带的黄河文化谱系,一方面根据时间轴的发展趋向,瞄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系统性地发掘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以空间为抓手,从空间角度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其次,在厘清黄河文化发展基本脉络的前提下,以现实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尝试通过不同学科的支撑,构筑文化服务于现实发展的体系。最后,发掘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研究的精神指向,建立文化主题公园、场馆,设计项目活动,增强民众素养,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程度,进而提振民族精神。
三、三个工程
三个工程,即“中原学派”学术共同体培育工程、中原学与黄河文化研究学科平台创建工程、中原学与黄河文化研究体制机制建设工程。
在“中原学派”学术共同体培育工程方面,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倡议打造“中原学派”,形成学术风格。一方面,继续凝聚学科共识,在学者群体中形成稳健的概念体系。特别是在中原学概念、范畴、研究方法与学科定位等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增进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依托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以省内科研院所为基本力量,依托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高校有关特色优势学科的支持,以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原学科建设,以后备学科梯队化助推中原学学科建设,最终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在中原学与黄河文化研究学科平台创建工程方面,首先,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立体化宣传平台、多层次交流平台。通过众多平台的搭建,夯实研究基础,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第八次思想重构,继往开来,形成有力的平台支撑。其次,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平台。推进中原学学科建设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学学科建设相交流,推进黄河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样态比较和交流,增强中原学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构筑人类优秀文化共同体提供坚实基础。
针对中原学与黄河文化研究体制机制建设工程,一方面将构建中原学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争取政策支持,实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打造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中原品牌,启动中原学研究与建设工程,争取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挥社团作用,增进国内外交流,设立交流基金,完善奖、评、助制度体系,出版研究资料和成果,建立推广应用基地,进而推动中原学学科的发展,推进黄河文化研究的深入。
(作者系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