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李庚香2023-11-08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特别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我们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乡村振兴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这一重要论断:

  一是百年党史的维度。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城市和乡村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上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变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八七”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重心在城市。毛泽东当时主张要往农村去,但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的心脏,到农村去弄他的手足并没有什么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从而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才把工作重心又一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发现,在革命建设的道路上,不进入农村,就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如果没有乡村,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成绩。农村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基和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村必振兴,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建党百年坚持的原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维度。乡村振兴要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框架中来观照,才会有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可见,中国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它跟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我们的城乡关系是平衡的。西方现代化城市独大,最后导致严重的“大城市病”。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质,就是乡村振兴,要把乡村振兴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来审视。

  三是城乡融合的维度。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面对这一问题,中央先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又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再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来讲,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着眼点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工补农、以城统乡,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并未显著改变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城乡不平衡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不平衡。

  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依靠城市,强调乡村是与城市共存共荣、互相推动的独立发展空间,这就使经济发展由以往的城市单一中心转化为城市与乡村的双中心。因此,现在抓农业农村跟过去抓农业农村的一个区别,就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既要聚焦乡村抓乡村,又要靠城乡融合发展抓乡村。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只有通过农村的全面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临黄河而知中国,莅中原而揽古今。河南是黄河岸边的中国,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毛泽东曾经要求我们要站在高处看黄河,他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新时代,我们也要站在高处来看乡村振兴。我们要理解“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个理论论断,至少要结合百年党史、中国式现代化和城乡融合这三个维度,来理解未来一百年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二、要从战略实施的维度理性把握乡村振兴

  在“十大战略”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战略之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河南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不仅是由河南的资源禀赋所决定,更由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所决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多次重讲乡村振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因此,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看待乡村振兴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村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要用有机更新的眼光审视农村。同样,乡村振兴也是一个有机更新的过程,包括产业的更新、人的更新和村庄的更新,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状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就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就要把握未来30年农村发展的演变趋势,研究30年后农村的发展,研究人口的就业结构是什么样的,城乡的居住结构是什么样的,把握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站到未来考量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视域中进行比较、审慎、系统化的研究,谋划农村的发展,制定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注意把握乡村发展的走势,做到有力有序地推进乡村建设。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让低收入人口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赶上来。

  (二)要抓住“县域”这个关键点

  县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中国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从空间角度看,农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农村主体分布在县域,农民多数生活在县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是中国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效果等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紧紧抓住“县域”这个关键点,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要明确“县域”不只指“县”,更指的是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如何构建起产业链。

  (三)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的超复杂性

  乡村振兴是个老问题、难问题、新问题,在乡村振兴问题上慢不得、急不得,必须具有历史耐心。因为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不是一般的复杂性,是超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系统化的思维。乡村振兴是一个超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用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来把握和认识,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既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又要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同时还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现在讲乡村振兴,好多人都做到了聚焦,致力于聚焦乡村,激活它的优势和要素。但这种思维不是开放的思维,我们必须具有系统把握全局的眼光,做到既聚焦乡村又跳出乡村。省委提出“两个确保”,这就是方向性的变化,要求我们把乡村振兴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谋划,在聚焦乡村的同时也要适时跳出来审视乡村,要在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中把握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主线,把人才建设作为支撑,把城乡共进作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真正做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农村“三变”就是要对农村进行改革,激活它的要素,挖掘它的价值。这个激活或挖掘有“上、下、左、右”四大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与上的关系,即乡村和组织的关系。首先是党组织,其次是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现在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目前它不能进行工商登记,其市场主体地位还不被认可。新的经济组织跟党、政府的关系是一个新问题。

  二是与下的关系,即乡村和土地的关系。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土地变革是最关键的因素。宅基地怎么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怎么用,耕地怎样把控,眼下都是高压线或红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都不能突破,我们应该怎么做?此外,还有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作用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问题等,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是与左的关系,即农村和乡愁、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人生活在城市,但在农村还有宅基地,其中更多的寄托着浓浓的乡愁。5000年农耕文明走到今天,如果把这些优势给丢掉了,可能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如何处理农村、乡愁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个大问题。

  四是与右的关系,即千家万户的农业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些年困扰我们最多的、对河南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怎样处理好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关系。大市场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即必须解决“小农户”的散、弱、小问题。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没有专业合作社,没有新型农民,没有“三链同构”,农业的竞争力也体现不出来。现在兰考实施的普惠金融模式,把金融、公司、农户加到一起,就是为了解决千千万万的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关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难点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实现“三链同构”。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国人厨房”向“世人餐桌”迈进。

  (四)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富裕,而实现农民富裕产业兴旺是关键。推进产业发展,重要的是依据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寻求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各地资源禀赋不一样,产业发展的路径也就不一样,因此乡村振兴不能“一刀切”、不能一条路,要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策略。比如,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地方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的空间;制造业基础好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在农村发展制造业,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基本上实现了制造业农村地区全覆盖;没山没水、文化积淀也不深厚的地方,只能靠地,河南农村绝大多数就属于这一类。因地制宜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规律。

  (五)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

  三、河南要努力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发展的巨大潜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系到河南更好地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也关系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底色和成色,同时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对河南来说,推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有着深厚扎实的实践基础,还有着典型性、普遍性的引领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当前,全球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人才战略十分重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河南社科研究的富矿。河南如何变成全国社科研究的高地,我们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社科界提出很多新的任务和命题,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高校、各研究院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咨政建言作用,持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广泛调动全省社科界乃至国内优势力量,下决心走进村庄、田野,深入乡村现代化实践进行田野调查,努力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乡村振兴路径和规律,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为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情、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本”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产生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战略型社会科学家!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