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发挥高等农林院校优势 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动能

  余作斌2023-11-08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对广大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新要求。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既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也把乡村振兴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农林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积极为“三农”事业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涉农专业人才,为中国“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农林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高等农林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综合素质和品格,激发学生知农爱农热情,让广大农林学子主动承担起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二、加强教育培训支持,促进乡村人才的素质提升

  一方面,要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高等农林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更懂技术、更有方法、更切实际,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场所及设备支持,能够组建专家团队、制定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构建培训体系,加强对村镇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人才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比如,为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管理人才,信阳农林学院与信阳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信阳农民大学,被认定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加强资源整合对接乡村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服务,通过专家人才特派和定期指导开展农技培训和服务。

  三、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缓解乡村人才的结构性紧缺

  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人才的结构性要求更高,必须发挥外部人才作用,尤其是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离不开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创新。高等农林院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时代和国家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三农”发展实际,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的有机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孵化等双创教育关键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使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显著提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农、工、管跨学科交叉选修。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协同育人机制“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四、助力乡村环境改善,促进乡村人才的合理流动

  促进人才回流,必须加强乡村环境建设,增强外部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攻关和“智库”作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乡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及乡村发展规划等作出贡献。比如,信阳农林学院组织师生深入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土壤普查、水资源普查、森林资源普查等,为20多个乡镇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者系信阳农林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