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实现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程传兴2023-11-08

  针对河南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构建全产业链和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为根本路径。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河南有着非常深厚的农业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后劲,但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也是艰巨而繁重的。河南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4457%,农业生产经营多数以家庭为单位,典型特征是小而散,存在着农业生产观念落后、资金有限、经营分散、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技术水平有限、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由于小农户生产收入低,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差,造成不少地区土地撂荒。只有改变小农户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难点在于土地流转成本较高,每亩年均流转费用为1000元左右,再加上经营农业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土地经营者压力较大。特别是在政府强调防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条件下,经营者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而要调动农业经营者扩大租种耕地经营规模的积极性,就需要政府给予补助,但这又会对政府财力造成压力。

  降低农业经营中的土地成本,在实践中有三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和土地经营权入股。政府应着力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劳动力短缺问题,这是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看农业产业发展,还要看农民收益提高。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其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此需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和务工收入。

  在推进三产融合过程中,很多地方并不能使农民得到增值收益。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农民参与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加入合作社,而合作社必须是尽可能覆盖农业产业链的巨型合作社。一是要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之间的融合,促进一产内部主体抱团发展。二是推进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大的联合社。可以通过生产、生活资料统一购买,生产过程统一服务,大大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合作社可以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整理后适宜进入精深加工,为农户提供农产品收获后的各种服务,使产业链条得以延长,价值链得到提升;合作社可以统一销售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议价能力,为农户增加收益;组建联合社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值收益成员共享,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业内部。

  探索构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者以与企业合作方式参与增值收益分配的机制。以深圳和尔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在临颍县发展5G智慧辣椒为例,该公司在临颍目前已流转土地4000亩,在保底农户基础收益下,农户还有额外分红(企业50%,农户30%,村集体20%)。农户每年除了土地租金,每亩还可额外分红600~800元,村集体每亩可分红300~400元。该公司还有一种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即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后,由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及现代化种植的技术设备,村集体负责种植经营,销售利润由村集体、农户和企业按照5∶4∶1的比例进行分成。在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同时,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发挥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

  要实现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量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差距主要是在科技水平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为70%~80%,德国、英国、法国等超过了90%,而中国只有60%,河南只有58%。要推进“藏粮于技”,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要改造培育优良品种,培育高产、多抗、优质、专用型品种;继续提升河南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持续推进生产标准化,通过科技人员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技术,保证产量品质,提振国内外消费者对河南农产品绿色安全的信心。

  当前河南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虽有所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据2018年5月发布的《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省内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占比586%。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民兼业现象普遍存在,大龄甚至老龄人口成为务农主力,留守女性增加,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就地取“才”,培养造就本土人才是缓解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直接路径。要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务农农民作为培训的对象,把到农村创业兴业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作为吸引发展的对象,重点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家,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