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杨玉珍2023-11-08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站起来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在富起来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起来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更加明确的表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存在相对贫困问题

  按照时间序列指标的纵向比较,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什么人民的富裕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仍然不高呢?问题就出在相对贫困、相对感受上,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这三个标准的相对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评价。

  相对贫困问题是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第一,由于自然原因及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产生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的区域二元结构。第二,由体制和政策原因产生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改革中实行效率优先政策和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体制。在这种分配体制中,储蓄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个人,致富能力也更强。反之,致富能力则弱。由此产生收入分化。资本收益和投机暴富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的风险。第三,不同行业就业职工的收入差距。202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农、林、牧、渔业收入的366倍。这种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及其调节的结果,这不属于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其次是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共同富裕需要促进各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缩小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差距;再次是行业收入差距,行业垄断和非合理收入是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挑战。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但相对贫困问题却突出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收入差距处于高位;二是财富差距越来越突出,正逐渐从收入不平等向财富不平等转化,一部分人的股票收益等金融资产收益和房地产收益显著增加,拉动了财富基尼系数的增大;三是阶层分化和固化现象逐渐明显。现实中,社会阶层呈现出代际传递性加强,同代交流性衰减的趋势。

  由于上述原因,当前存在的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是四大类,分别是务农农民尤其是后发展地区的务农农民,城市的失业者,因病因灾的困难家庭,低效益企业中无其他要素报酬收入的一线直接劳动者。共同富裕必须关注相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底线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三、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应该包含富裕和共同两个方面。富裕就是要做大做好蛋糕,共同就是要分好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一)家庭收入和财富占有的差距明显缩小

  共同富裕不可能完全消除富裕程度的差别。不仅允许让对发展贡献大的更富裕一些,而且应考虑到个人消费习惯、储蓄投资习惯、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允许存在住房的面积、汽车的质量、衣食的质量等家庭财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必须处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应如何衡量?可以用平均数和大多数的关系来衡量。目前只是用平均数来反映各个地区的收入水平,这并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收入是否达到平均水平。如果大多数人的收入达到平均数,则意味着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

  (二)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人口,在世界各国中人数最多,但中国还是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金字塔型收入结构。共同富裕就是要转向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结构。由于中国存在区域差异,难以用全国统一标准来划分中等收入群体,但是全国应该有基本的评价标准。

  (三)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美好生活的需要大都是公共产品提供的。共同富裕要求无差别提供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的无差别提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要解决需要享用者付费享用的非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无差别提供问题。

  (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富裕

  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成为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技术赛跑”的理论。这要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技术发展的步伐应保持同步。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居民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富裕,其内容包括居民平等接受教育和技能的普及。

  四、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先发展地区支持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与后发展地区共同富裕

  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区域协调联动,是推进区域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区域体系。

  一是产业一体化。先发展地区把制造业等新项目落到后发展地区,形成产业链一体化。二是创新一体化。先发展地区的创新成果到后发展地区实现产业化,形成科创到产业化链条。三是交通信息设施的一体化,重点规划和建设后发展地区的现代交通信息设施。四是建立双向的“飞地经济”。先发展地区到后发展地区建立各类工业园区,后发展地区到先发展地区建立研发机构。

  (二)多方支持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富裕

  中国的相对贫困人口仍主要集中在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乡村。乡村振兴成为克服相对贫困的着力点,需要乡村之外各方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和知识型新农民。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则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了现代生产要素。

  其次,乡村要吸引外界发展要素,最为迫切的是改善乡村的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房质量和厕所环境,改善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现有的乡村尤其是后发展地区的乡村是无力承担的,需要政府来承担。这是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投入。

  再次,乡村振兴需要城镇化的支持。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乡村振兴能够就近得到具有城市功能城镇的支持。而在后发展地区,城镇化滞后,乡村振兴得不到城镇的支持,难以通过城镇获取发展要素,乡村振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乡村振兴,先要补城镇化的课,尤其是要在城镇进行城市化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引导商业性投资进入。所有这些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是城乡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共同富裕的底线,与乡村、后发展地区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初衷。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安排。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