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如何从学理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和高质量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在全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产体制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国内有效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从中央和国务院角度,“高质量”的提出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有四大集成: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心灵,就是思想现代化,即把思想之众长“集大成”;技巧,就是技术现代化,即把技术之众长“集大成”;管理妙,就是管理现代化,即把管理之众长“集大成”,使物物之长和而不相斥、人人之长和而不相欺、人物之长和而不相抵,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环境好,主要是指政经现代化,即把政治和经济之众长“集大成”,使得政治公平高效,经济繁荣富强,从而为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宏观服务和有力的后勤保障。高质量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要求。河南要实现“两个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
(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
发展理念是否得当,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遵循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有几个核心特征:一是质量变革。这里的质量指宏观质量。宏观质量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宏观指标上,微观质量体现在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上。二是效率变革。不是指要素投入规模,而是要素质量的提升和要素构成的优化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三是动力变革。主要表现为从要素投入型转变为要素质量、要素内涵提高型的动力增长。
三、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生产能力的迅猛扩张,“数量缺口”基本填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的质量、品质、品牌的要求日益提高,“质量缺口”仍然较大。如果填补“数量缺口”是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填补“质量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
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而随着钢铁、煤炭、石化等产能陆续达到市场需求峰值,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已基本结束。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区段转移,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数量红利”正在消失,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
(四)从“分配失衡”转向“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高效率的生产体系,更要形成共享包容的分配体系来建设高品质生活。
(五)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迅速增加,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确立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理念之一,要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绿色转型。
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的关系与目标管理要解决的难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而是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学好、用好辩证法,审时度势,科学设计,以辩证思维来处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时、度、效”。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依据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力。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制度保障和具体着力点,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二)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当前,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统筹做好跨越关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正确把握实现长远目标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
(三)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绿色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决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五)正确把握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
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好,是中国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且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购买力,创造更大的规模市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目标管理的难点与重点则在于,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五、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二)创新引领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既要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又要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科技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优化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优化城乡结构,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区域结构,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大力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建立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引领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四)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
要制定和实施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等各主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考核、奖惩制度,在地区之间要建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五)全面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同样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等,在新的阶段实施全面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政策,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引导高科技、高质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注册经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