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杨蕙馨2023-11-08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政府尤其是工信部和发改委力推的一项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对于“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面向国际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为主的发展模式。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为此,一是要以国内消费为抓手,拓展投资空间,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形成新形势下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优势,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但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和核心环节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表现在:从产品产出来看,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从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看,生产能力过剩;从参与国际分工来看,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位置。也正因为如此,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到提出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无不体现出中国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定决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先进制造业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含义,不仅包括新兴的制造业,还包括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改造的传统制造业。而现代服务业不仅仅包括现在新兴的服务业业态,同时也包括采用了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因此,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结果必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简称“两业”融合),可以简单从学术的角度归纳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不同细分行业之间相互渗透、耦合重构,进而形成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或者经济增长点的动态过程。

  从“两业”融合的现实表现来看,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的融合都可以从内部的驱动因素、外部的支持条件以及演化的过程和融合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两业”融合的本质特征来看,就是由于技术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得原有的产业边界变得模糊,或者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产业的形态消失了,而新产生的产业形态,依然不能逃脱产业融合。“两业”融合就是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和组织框架,并推动企业边界不断演化,使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度不断替代高费用、低效率的制度,以达到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目的。比如,以前我们往往需要到餐馆里去实地就餐,但现在通过线上下单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就可以很快把食物配送到我们指定的地点。再如,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领域,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既形成了独特的核心价值,也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两业”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与新发展理念相吻合的。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泉。按照传统管理学的分类,可以从产品、工艺、流程等角度进行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等。

  协调是指制造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包括制造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城乡平衡、区域平衡等。

  绿色是指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求制造业必须建立起一个低碳平衡的制造体系,主要涉及制造业的能耗、污染、清洁生产等问题。

  开放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原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不但要继续攀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还要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无论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显著成果,还是动力电池等行业逐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都说明了“以我为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共享不仅仅意味着制造业发展对国内人民的惠及程度,还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收入、吸纳就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收入、吸纳就业又与“两业”融合紧密相连。因此,“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总之,“两业”融合可以看作是一个融合了业态模式的子系统,而在不同的产业中,其融合的路径也有所不同。从学理上来讲,它的传导机制是业态模式和融合路径的逻辑构建。所谓逻辑构建,主要涉及管理学的内容,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