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两个经济区是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2010年3月,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至此,长三角经济区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三省一市。珠三角经济区则是指广东省的广州、深圳、清远、佛山、茂名、东莞、汕头、中山、揭阳、珠海、汕尾、江门、肇庆、阳江、惠州(新兴县、紫金县)共15个市县组成的经济圈。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了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除此之外,中国还提出过环渤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而依托中原经济区,将郑州、济南、青岛等城市拓展在内,则会形成一个全新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
一、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暨国家创新高地的依据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提供了根本依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现了对黄河上、中、下游全流域全覆盖的考察。2021年5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年10月,两省发展改革委签署《关于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牵手协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二)两省的发展现状为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提供了内在需求
一方面,郑州和济南两市的GDP虽然都超过了万亿,但郑州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短板,济南也未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两市均无法与北上广深乃至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竞争。河南、山东两省也无法单独与长江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等相媲美。另一方面,山东与河南分别是中国第二大和第三大人口省份,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创建将形成超过2亿人口的经济区,成为衔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南北两大经济区的中间点。
(三)区域的便利性为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提供了现实可能
河南东北部与山东西南部相接,其中,濮阳、新乡、开封、商丘等都与菏泽交界,濮阳还与聊城、泰安、济宁等交界。而在济郑高铁开通后,郑州、济南这两个省会城市将融入彼此的“两小时都市圈”,河南、山东省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将会更加便捷。
(四)两省在文化认同上的一致性为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提供了精神动力
河南、山东两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依。两省同位于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孕育形成了丰富且相近的历史文化。两省部分县市的建制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与变迁,其经济、文化、风俗融合互通。
二、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暨国家创新高地的难点
(一)如何上升为国家战略
创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暨国家创新高地将对河南和山东两省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区域发展战略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考虑区域的资源优势,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既要考虑区域内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全国的整体布局。比如,国家发改委早在2005年左右就提出了设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但直到2010年2月,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才提出规划和定位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才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统筹规划,尤其需要考量是否会与现有的区域格局产生冲突。
(二)如何克服行政分割并创新协同机制
长三角地区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了五次会议。1997年,又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并定期举行正式会议。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暨国家创新高地的创建过程中,河南和山东也应建立类似的协调机制,并从制度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实现市场、产业、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通和循环,并逐步达到实质性、深层次的经济互通与融合。
(三)鲁豫两省缺乏绝对的“龙头”
长三角经济带能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在于上海绝对的“龙头”地位。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以上海为中心,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持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效率。而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中,郑州、 青岛、 济南三市的GDP总量相差不大,如何构建“双龙戏珠”“三龙戏珠”的发展格局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