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现代化建设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海杰2023-11-08

  一、新阶段新使命

  河南的现代化,从空间上来说,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以县域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二者不能割裂,二者都是现代化的集中刻画和应有之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河南现代化建设中更富有挑战性,也更具有托底性意义。

  河南的县域经济发展起步于1992年,通过“十八罗汉闹中原”带动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02年,河南把打造中心城市“柱石”和县域经济“基石”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两个大局;2021年9月召开的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新发展格局下的县域经济,不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范围搞内循环的经济模式,而是以统一市场为背景,全面参与市场分工,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产品定位,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群,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个或几个产业链的某一环,成为一个或几个供应链的供应商,成为当地经济、就业、税收等支柱支撑的新型经济模式。

  (一)河南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是河南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优势明显。枢纽优势、“米”字形高铁,包括目前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个最大的平台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枢纽。另外,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巨大,人口优势、地域优势,还有要素资源独特而丰富(如钼、铝、金刚石等),产业体系完备,加快布局高精尖产业项目。

  二是河南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劣势也比较明显。从结构思维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当中,二、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中高端产业占比相对较低。从产业分布来看,产业链偏上游、偏能源、偏原材料。产业间协同较低,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居全国第15位,中部省份第4位;创新效率居全国第24位,中部地区末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9位,中部第5位。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67%,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仅仅为99%。企业管理经验相对不足,所需要的三个层次的人才——拥有管理智慧的企业家、拥有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员和具有操作能力的产业技术工人,在河南普遍不足。对外开放度低,2020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7%,且富士康一家独大。

  (二)现代化建设的着力重点

  一是壮大民营经济。优化环境,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地方立法。减税降费,落实现有政策,助力民营经济纾困解难。加强金融扶持,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发挥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作用,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支持政策,支持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长期性、低成本资金。完善制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标杆引导,培育改革发展标杆民营企业,深化“两个健康”示范县(市、区)创建,建设全国示范省。

  二是打造发展载体。河南省正以“三区一群”为核心,加速打造发展载体。要打造创新载体,加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郑开科学大道为轴线,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建设百里创新创业长廊。要打造链接载体,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内陆地区的开放门户,要素、产能、市场、规则等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窗口。要打造贸易载体,深化高标准自贸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要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载体,中原城市群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载体,主要格局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

  三是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以强县富民为主线、改革发展为动力、城乡贯通为途径,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乡镇服务功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夯实强县富民的产业支撑,分类指导,实现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和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差异化发展。要加快县域改革发展,推动示范县(市)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和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特大镇设市,稳步推进撤县(市)设区、撤乡设镇。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贯通,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五是推动县域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推行县域内教师医生交流轮岗模式,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

  二、新趋势新任务

  县域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引擎,是培育新型产业生态的孵化基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新阶段县域经济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解决农业发展动力和效益的问题;二是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力的问题;三是谁来种地和农业经营效益的问题。面对一系列的困境,面对一系列发展的期待,我们要破解下列几个点:

  一是资金来源。要做好开源节流。站在长远立场,做好投资整体规划,投资质量标准应对标河南省发展需求,避免短效投资;通过改革手段提升省属国有投资平台效率;降低投资成本,打破招投标过程中的垄断,在传统产业领域引入充分竞争,提高项目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本建设;强化资产管理平台作用,消化低质量资产要降低金融要素成本。通过体制改革,激励国有资本投资新兴产业领域;加强投资教育、路演宣传、探索PPP等模式,释放民间资本投资潜力;通过财务服务、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扶持手段提升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做大做强金融机构,吸引省外金融资源,积极运用REITs、绿色债券、碳交易等新型金融工具;运用国家政策,获取金融支持,顺应形势。要主动降低土地财政依赖性,探索直接税、交易税等财政收入来源。

  二是人才资源。厘清人力需求,研究实施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针对性政策措施。要重视职业教育,重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资本转化,探索劳动投入、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源实现资本转化的途径,为人才提供资本报酬。具体方式包括:股权激励、知识产权转化、名誉职务聘用等。提供稳定预期,运用长聘制、入股分红、人才住房补贴、公积金制度、医疗养老保险等多种手段为人才提供长远发展的预期。要打造多元化人才吸引要素,充分发展和运用文化特色、家族传承、故土情结、绿色环境、宜居家园等多元要素吸引人才。

  三是要素成本。要深化改革,释放资源供给,集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成本。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企业管理与财务透明度,维护商业信用,增强融资能力。采取市场建设、价格改革、机制建立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降低要素交易成本,吸引省外要素资源。要创造知识产权、数据等新型要素的积累、交易与使用环境。

  四是营商环境。要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创造交流学习环境,引入充分竞争;加强对违法违规竞争行为的打击。

  五是创新激励。创新促发展,发展促创新。要努力创造创新发展的正向反馈。创造创新条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典型。要制定规则,适时推出扶持政策,通过自然竞争消灭低效产能。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