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突破口。产业能否振兴,关键在于人,所以产业振兴也就是人才振兴。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人才。2015年2月,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2020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超级新农人》节目;2020年8月,抖音推出“新农人计划”。随着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对新农人的宣传与推广,这一群体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也引起了学界关注。
所谓新农人,是指从城市流入农村,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秉承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农村场域内从事与农业产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创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运用互联网工具及思维从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城市白领、电商、NGO组织负责人等。
目前,关于新农人的研究主要体现的是静态的“结构—制度”视角,从宏观结构和制度方面来研究新农人群体。“结构—制度”视角无法捕捉到新农人具体而复杂的行动策略。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新农人群体自身,忽视了情景变量。新农人群体的存在是与乡村产业振兴这一情景密切相关的,新农人是嵌入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的,并非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
一、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新农人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某镇假眼睫毛产业的非参与式观察和对新农人的深度访谈,引入“过程—事件”分析视角,“将所要研究的对象由静态的结构转向由若干事件构成的动态过程”。也就是,将产业振兴作为一个动态实践过程,在具体事件中分析新农人的行动逻辑。从而更好地了解新农人行动在实践中的问题、在产业振兴中的诉求,对新农人进行精准培育,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机制。通过研究分析,新农人具备以下特点:
(一)新农人将把高等教育期间积累的文化资本应用到新产品的研发中
一是文化资本使新农人具备了与传统企业经营者不同的洞察力。他们会剖析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二是文化资本还使新农人具备了创新思维。新农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进行个性化设计。
(二)新农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新农人的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和在城市工作期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同学或者原有同事关系网络中蕴含着知识、技术、人力等社会资源,通过有效利用就成为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
(三)新农人体现了“亲互联网”基因
迅速转变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最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灵活运用到线上销售领域,从而衍生了三种线上销售模式,分别是线上批发、网店销售和直播带货。
二、新农人参与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潜在风险
地域范围内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经营,缺乏有效整合。这些企业在生产环节和研发环节主要依赖非正式的熟人关系网络,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一旦出现纠纷冲突,缺乏有效制约,信息沟通不畅。
三、新农人参与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针对性防控策略
一是整合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实现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协同合作。建立产业园区,企业入驻统一管理。产业园区内除了加工区,还要有配套的产品展示区和仓储物流区。在园区内建立生产、销售、物流、技术研发等信息共享平台。
二是制定正式的规范化制度体系。产业运营的制度保障应从非正式关系网络向正式法律规则转变,一方面有利于产业运行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提供调解依据。
三是提高新农人群体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性。通过与政府的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构建一个“参与—反馈—响应”的协同机制。新农人亲身参与产业振兴,将产业振兴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新农人提出的问题及时响应,通过调查研判,提出应对策略和政策支持。
(作者系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