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充分认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开启,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更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中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意味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依靠创新驱动的东部沿海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表现出更强的韧劲和惯性,而主要依赖投资拉动、资源驱动的中部省份则存在较大差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部地区迎头赶上、加速崛起。
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心和行动由来已久。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从中部崛起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二、要弄清楚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一语道破了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一是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全局性转变,也是历史性跨越。
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主动延长和塑造战略机遇期的新阶段,也是全面回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阶段。无论是保障就业民生,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都要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用一句话来概括,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情,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
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在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中育先机、开新局,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新发展阶段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河南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定位
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河南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争先进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第一,要把河南放在中国大棋局中来定位。一是“两个大局”,要把河南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定位;二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把河南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定位;三是新发展格局,要把河南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我们既要知道“国之大者”,也要知道“省之要者”。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为河南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河南在国家大局中如何定位,河南的发展如何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国家大局紧密相连,这是做好河南工作的出发点。同样,能否抓住机遇,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竞争中奋勇争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决定着河南未来的走向。因此,这个定位至关重要。
第二,要努力构建河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河南现代化经济体系由“5+1”构成,包括现代化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城镇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开放体系,以及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这是河南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同等重要。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化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南打好“四张牌”,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牌。河南最大的短板是创新,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的创新体系是比较薄弱的。如与安徽相比,2019年安徽3万亿GDP中就有1万亿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基建等新经济总量占比1/3;而河南现在的经济总量是5万亿,但新经济总量占比还不足1/4.差距很大。创新包括四个维度,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河南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怎么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怎么建?围绕中部崛起怎么建?围绕乡村振兴怎么建?作为中医药大省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十四五”时期,河南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转型,要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往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转、往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转,建立一套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河南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乡村振兴要走在全国前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其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政治上、战略上、全局上来考量乡村振兴。原来我们算经济账比较多,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经济上来看乡村振兴,没有从政治上、战略上来考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当务之急是要勇挑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扛稳“中原担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次,要认真研究河南实施乡村振兴的难点及破解路径,在乡村振兴理论上走在全国前列。对河南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来讲,如何抓住粮食生产这个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激发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如何形成“十八罗汉闹中原”的新局?如何实现万村振兴?如何重建“中国粮谷”?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如何互促共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最后,要处理好“上、下、左、右”四个关系。对上的关系,即和组织的关系;对下的关系,即和土地的关系;对左的关系,即和传统的关系;对右的关系,即和市场的关系。我们现在最薄弱的是市场关系没有突破。要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来破这个瓶颈,通过“三链同构”把市场关系建立起来,与流通体系、双循环格局结合起来,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情、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打造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本”。
第四,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民生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河南安则天下安”。河南有1亿多人口,任何一项民生问题乘以这个基数都是大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办成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作为重要目标,从增收、就业、教育、社保、健康、养老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增强民生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更大提升。
第五,要以绿色生态体系护航高质量发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美丽中国的主基调。对河南来讲,生态问题是我们的一个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增长极。我们现在的生态治理方案是“森林河南”,在“十四五”时期,河南如何把生态治理从“治标”转到“治本”上来,如何把生态治理上升到生态布局上来,这是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开启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都要求河南打好“生态”这张牌,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十四五”时期,河南要围绕生态强省建设目标,抓住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机遇,围绕水系精心布局,做好生态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要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把横跨东西的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大运河生态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生态带作为绿满中原的标杆,加快构建“丰字型”生态体系,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厚植“河南绿”。要围绕生态搞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这是我们未来的走向。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