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焦作市以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振兴品质的调查与思考

  焦作市社科联课题组2023-11-10

  焦作市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强化乡村德治教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特色,有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了乡村振兴的品质。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和项目

  焦作市乡村文化建设,在用好用活农村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形式,提升质量水平,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一是着力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引领,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百姓文化超市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有文化馆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69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均衡发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42个;“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覆盖全市2078个基层服务点、320个公共文化场馆,这些基层文化阵地已成为焦作市农村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舆论宣传阵地、科技普及阵地和文化娱乐阵地。

  二是着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繁荣乡村文化产品创作,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增强农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贴近城乡群众需求,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千幅作品送千户”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12万余场,2020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213场,探索建设村级“百姓文化大舞台”,组建420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乡村行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欢迎;“百姓文化超市”年处理各类订单需求36万个,惠及城乡群众500多万人次;举办“农民丰收节”,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气氛。

  三是着力推进乡村德治工程。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普及和实践。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市50个乡镇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1235个村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村;认真开展各级“乡村光荣榜”典型人物选树活动,评选表彰“好婆婆”100人、“好媳妇”115人、“最美家庭”133户、星级文明户9824户;加强村史文化建设,实施“千村村志村史编纂”行动,建成村史文化墙330个,村史馆274个,武陟县北小庄村等3个村史馆被推选为省级村史馆示范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826个行政村健全了“一约四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常态长效整治农村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是着力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合理利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通过开展“民间艺术之乡”“传统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评选命名活动,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一节一魂”“一村一品”地方特色,如沁阳的怀梆、黑陶,孟州的澄泥砚、麦草画,温县的太极拳、怀药,博爱的龙凤灯舞等都各具特色。依托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相继举办红叶节、铁棍山药节、樱桃节、赏秋活动等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云台山岸上小镇入围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韩庄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金岭坡太行艺术小镇、莫沟、万花村等乡村旅游点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云上院子、龙翔山居民宿产业异军突起,既传承了优秀地方文化,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1年,焦作市涌现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传统村落62个、民间艺术之乡18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园区30家。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和效应

  一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充分发挥农村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崇尚科学文明、抵制邪教、远离“黄赌毒”等主题教育,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是推动了农村发展。焦作市的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重中之重,依托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加大传统村落的红色、古民居、怀商、民俗等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突出抓好农业观光、餐饮民宿、休闲度假、文化集会、非遗展示等文化旅游业态,提升了农民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凝聚了民心民意。乡村文化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了农民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而基层组织通过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加强广大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从满足村民求富、求美、求乐、求新的愿望和需求入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见实效,出成果。

  一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富”的心愿。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农民对全面小康的心理预期和现实生活感受还存在落差,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求富”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诉求。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打好全域牌、民宿牌,争创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乡村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功能,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文化市场,丰富农耕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形成全域多元、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功能,通过专家学者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科知识推广,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知识、务工技能和营销管理能力,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

  二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乐”的心愿。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的状况,满足农民求乐的心愿,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文化输血。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知识、资金、人才下乡等,将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输送到农村,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教你一招”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创文化”的转变。第二,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把散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文艺能人”挖掘培养起来,广泛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戏曲大赛等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文化队伍。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美”的心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民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充满了期待,追求美的意愿非常强烈。顺应民意,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四美乡村”目标,可谓民心工程。“四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亟待解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影,更重要的是要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农民因“乡土美”“乡愁美”而安居乐业。从村民的生活习惯来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按照实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统筹推进“五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街容街貌、户容户貌,既满足生产需要,又提高生活品质。

  四是乡村文化振兴要顺应群众“求新”的心愿。当前看,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面貌为之一新、百姓生活为之一变,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农村陈规陋习却屡禁不止,带来诸多的问题,如大操大办表面上看风风光光,实际背后却欠下难以还清的人情债,导致恶性循环。陈规陋习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而且增加了村民的负担,切实改善农村社会风气、革除陈规陋习,必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要发挥农村“一约四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规范、诚信建设、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教育规劝、奖惩激励等措施,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大力推广星级文明户“认领制”做法,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新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涵育社会文明新风。

  (课题组主持人:闫春喜 课题组成员:苗国富 任军 田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