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国际食品名城内涵

  漯河市社科联课题组2023-11-10

  食品产业是漯河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近年来,漯河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指示精神,持续深化“三链同构”,着力实施“六个打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穿起供应链,致力建设“三链同构”示范市,推动了食品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擦亮了中国漯河食品名城这一金字招牌。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树立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推动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食品名城”由中国向国际跨越,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

  一、漯河市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多年来,漯河市依托食品产业集中度高、体量大、名企多、链条长的优势,大力实施“食品+”工程,初步形成纵横向产业链条,搭建会展、研发、检测三大平台,完善产销对接、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安全追溯等四大体系建设,建设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全国知名的休闲食品生产、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产业、全国重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人才培养等五大基地,以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以创新发展提升价值链,以融合发展打造供应链,推动食品产业迈向中高端,致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国际食品名城。

  二、漯河市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食品产业发展,建设国际食品名城,漯河市大力推动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绿色生产要素融入食品产业基础建设不够

  作为典型的“粮头食尾”型农食融合产业城市,漯河在实现食品产业“绿色思维”赋能绿色制造转型、食品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绿色能源供给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进展步伐还比较缓慢。比如,为进一步优化存量土地资源配置,腾出发展空间,漯河市要求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新建、改扩建的多层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均要在1万平方米以上,容积率大于10.建筑层数要在2层以上等,但在实际建设中,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楼宇车间还比较少。

  (二)专业园区产业链融合建设仍需进一步丰满完善

  漯河市在打造完善丰满的食品产业生态中,对专业园区全产业链上的基础生产要素配备、缺项产业招商和培育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漯河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存在着部分园区企业发展所需的水电气、资金、物流、原料采购等基础生产要素配备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个别专业园区在冬天采暖季的供暖无法有效满足企业需求。

  (三)交通运输业融入产业布局不够

  进入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传统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转变为战略性产业,成为很多新技术最先应用的平台和载体,也成为很多新业态萌发的孵化器。漯河市注重将交通运输业融入食品产业优化升级中,但在更好地发挥高铁、航运和高速公路的集约化利用、精准协同化利用等方面探索研究不够。

  (四)食品产业与互联网数字产业融合不够充分

  紧贴市场热度与需求,搭建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是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漯河市在运用大数据,进行产业研发、加工与销售等环节的力度还不够。如小型食品企业的设备数字化改造意愿性不强,在制造能力标准化、服务化、工业经验知识软件化与模块化及各类创新应用开发与运行上存在短板甚至缺失。

  (五)食品产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融合不充分

  漯河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独具漯河食品文化底蕴的“价值标签”,不断对“美食之旅”主题项目进行开发和包装。但漯河市食品产业游大多以客商参观和教育教学培训为主,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融入的“美食产业游”元素还不够,更缺少对产业游开发的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中国食品名城”的城市品牌形象通过特色产业游传播出去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食品产业与产学研融合创新不够深入全面

  漯河市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科研创新成果孵化转换行动较为迟缓,围绕多元化要素的融合创新,实现“政、产、学、研、金”全社会多方参与,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还不够深入全面。

  三、推动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要实现“中国食品名城”向“国际食品名城”迈进,就要推动产业之间链链相通、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就要在不断延链补链中,促进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食品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融合的全域布局

  要树立“大食品、大产业、大市场、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观念,创新产业发展理念,推动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围绕提升食品产业原料质量效益,对全市农业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对农产品生产适宜区进行划分,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供理论支撑。围绕陆路、航运、高铁、口岸、物流园区及冷链仓储等建设,提早谋划产业融合发展的便利交通布局,提高产业供应链的集约效应。在合理规划各产业园区错位开发的同时,实现园区管理融合化,即资源要素充分互动,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有效融合,整体功能日趋完善。

  (二)提早谋划布局,下好绿色生产要素先手棋

  加强产业与绿色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提早为食品产业碳达峰布局。要通过土地的集约规划利用(如叠加式车间、楼宇式厂房、空中养殖场等),提前整理出土地指标,按照“地等项目”的要求,为食品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要形成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从土壤修复到育种选择、从废固物再利用到互为原料生产,形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要提前布局绿色能源,支持食品产业园区的绿色能源供给改造,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跨界融合发展,打造丰满完善的产业体系

  推动食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打造丰满完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就要形成前有龙头引领,中有骨干支撑,后有企业推动的合理有序发展梯队,强化龙头引领和产业规模效应。发挥“主食产业化示范市”的强关联效应,探索“中央厨房+品牌快餐连锁+商超销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推动食品产业与服务业融合提质升级。

  (四)互联网数字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G+工业互联网”在食品产业的多元应用,为食品产业的生产智能决策、业务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生态培育等提供数字赋能支撑。要鼓励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企业上云”扶持行动计划,加快与国内工业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步伐,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工业互联网标杆基地,构筑多层次服务型食品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食品安全+互联网”监管,构建全业态可覆盖、全流程可透明、全社会可参与、全链条可监督、全方位可评价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

  (五)丰富文化内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食品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各种会展、节庆和赛事等活动,大力开发“中国食品名城·美食之旅”产业游,以“美食的诱惑”带动多领域融合互通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并通过旅游业发展提升“国际食品名城”的品牌影响力。

  (六)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食品产业的竞争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科技助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突出食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要健全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助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要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企业提供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国际合作等产业创新全链条服务,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要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校企合作,加快完善以科技成果孵化、校企联合攻关、市场需求导向、企业创新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七)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国际食品名城支持政策体系

  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就要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使新的增长点尽快成长起来。对于中小微企业,既要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不断解决好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还要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课题组主持人:董芳 课题组成员:冯才华 李艳敏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