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济源市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济源市社科联课题组2023-11-10

  济源市社科联课题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本课题组就济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广泛了解掌握情况,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合作社代表、基层干部及行业部门等意见,系统分析总结后形成此调研报告,以期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提供参考。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济源城镇化率已达到675%,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依然有23万人左右的农村人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且可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水平。

  (二)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产城融合

  济源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已达80%以上,然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产城、产镇、产村深度融合。

  (三)有益于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济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172∶1.但是与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输血变造血,资源变资产,外流变回流,有益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将济源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区。

  二、济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困境

  (一)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一是工作机制深度融合不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做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对衔接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实践中,有些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到位,接续谋划不够,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存在本领恐慌,导致推进工作无从下手。

  (二)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困难

  一是多数产业可持续性不强。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一些前期资源投入较大的乡村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发展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二是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突出。当前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农民与企业尚未完全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部分规模偏小,运作不规范,缺乏复合型人才,甚至有的合作社仅是为优惠政策而成立,依赖政策扶持运营。

  (三)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

  一是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动性难以协调。目前大多数地方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农民参与度不高,加之很多农民与农村关联的黏性降低,缺乏回乡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农民主体性有所缺失。部分农民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没有完成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转变,主人翁意识不强,集体责任意识不强。

  (四)乡村资源未能完全盘活

  一是乡村人力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近年来,济源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新乡贤”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但是对乡村现有各类人才的开发、培育、评估等方面有所欠缺。二是乡土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彰显。济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六要素来建设的企业数量较少,留住游客、做大产业、乡土气息等“旅游+”“生态+”方面还有待加强。三是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待进一步增强。农村土地、林地、水、人力、种养业等资源和处于闲置状态的“沉睡资产”等,与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差距较大。

  三、济源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持续强化“六新”理念。过渡期内,坚持“六新”理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二是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重户”等,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增强脱贫稳定性。三是持续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继续汲取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将选派优秀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方式制度化、常态化。注重因村派人、因产业派人,建立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接续整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接续思想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工作理念上和态度上一以贯之地予以重视,把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切入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二是接续政策体系。推进脱贫攻坚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做好科学的政策评估,在“转”上多谋划,在“退”上下功夫,消除政策“悬崖效应”。三是接续产业发展。实施扶贫产业提升行动,加快补齐扶贫产业之“短”,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二”,加快休闲农业“接二连一”,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构建农企双赢共同体,稳定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可由行业协会代为管控,规避区域品牌的“公地效应”。四是接续培根铸魂。坚持以民俗文化为魂、生态经济为根,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的同时,注重培植“一品一故事”的文化内涵,为每一个农产品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

  (三)赓续精神,打造乡村振兴济源样板

  一是赓续愚公移山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农民树牢村强我富的共同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意识。打破合作社“强者牵头、弱者参与”的精英俘获现象,提升农民的自主参与度,推动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进一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合作社通过兼并、跨行政村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落实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模式,探索“网络+积分”“积分制分红”等新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二是赓续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外在助力。专业成立一支农业招商小分队,有目的、有目标、有对接、有对策地进行农业招商,破解农村对外开放不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乡村职业经理人,破解乡村产业项目开发、品牌管理等难题。三是赓续愚公移山精神,走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路。锁定“打造乡村振兴的济源样板”这个目标;突出“全域谋划、整体打造”两大理念;做好“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集聚“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农民主体、社会赋能”四方力量,形成全面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格局。

  打造乡村振兴济源样板,我们基础良好、特色明显、底气十足,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区,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前列。

  (课题组主持人:黄盼  课题组成员:郝欢 梁军 梁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