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科学引导地摊经济 挖掘城市经济发展潜力

  三门峡市社科联课题组2023-01-16

  一、后疫情时代的“地摊热”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国民经济。同年3月,成都市设置36万个流动摊位一举解决10万居民就业。随着中央文明办将流动摊位与测评体系解绑,全国上下掀起了“地摊热”的浪潮。

  (一)地摊经济有力推进“六稳”“六保”

  应对疫情冲击,允许居民在适当的时间与地段摆地摊是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是倾斜低收入群体“保基本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鼓励小微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底层逻辑,是地方政府“稳就业”“保市场主体”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二)地摊经济是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调剂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方便、价廉的地摊商品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振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周边实体店铺带来客流红利。

  (三)“地摊热”是激发活力的有效推手

  众多与地摊经济相关公司,如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青岛啤酒、国联水产、大湖股份等上市公司下沉地摊经济;阿里巴巴、京东(“星星之火”)、苏宁(“夜逛合伙人”)、微信支付(“全国小店烟火计划”)、百度(“百摊计划”)等互联网巨头强势入局,共同将地摊经济送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二、疯狂“地摊热”需“降温”

  三门峡市自2020年6月起,湖滨区龙街步行街烧烤城、南山广场定期举办“湖滨区消费扶贫专场”;陕州区、灵宝市等开放众多临时便民市场,市民反响热烈。但仍需警惕宣传中“蹭概念”行为与实践中“大干快上”“一放就乱”等可能性。

  (一)发展地摊经济首先要克服其外部性

  其一,摆地摊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薅社会主义羊毛”——将环境污染、噪音、阻塞交通等成本转嫁给了财政、公众。其二,地摊受季节、天气、客流、政务、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明显,发展受限。其三,商贩失信成本低,政府监管成本高。

  (二)发展地摊经济要契合时代、创新思路

  有部分悲观言论认为,发展地摊经济就是想办法把厂商的库存转嫁为小商贩的库存,此言差矣。应明确:新时代的地摊经济是政府主动作为,是以更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引导发展的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切实服务市场主体的低门槛业态。此时,公共资源与个人利益可以求同存异,在磨合中行稳致远、实现共赢。

  (三)地摊经济需找准定位、因城施策

  集贸市场、地摊文化所映射的“街头文化”是城市面貌的直观剪影。世界著名的地摊模式:法国巴黎左岸以文艺、复古扬名;日本浅草寺雷门以品类繁多、质量保障享誉世界;韩国釜山札嘎其做到了海鲜业内领先,妇女就业标杆……不仅拉动经济,还辐射文化吸引力。如何结合城市风貌形成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科学引导地摊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短期工作需促通保畅

  1.服务群众,帮扶商家

  首先,对现有已设置的便民摊点群和疏导点进行规范、提升,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根据实际,继续调整和增设便民摊点群和疏导点,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对有条件的大型商场、临街商铺允许占道促销经营。允许符合条件的烧烤店等店外经营,但应做到:烧烤炉进店,使用清洁能源;自备垃圾桶,垃圾随产随清,日产日运;店外餐桌需铺设油布。

  其次,鼓励民众在政策范围内规范行为、勤劳创业,允许流动摊贩在城市次要道路、背街小巷、小区周边等区域避开早、中、晚交通高峰期,限时、定点经营。同时建立地摊经营者登记制度(非行政审批),对新增小商贩登记造册,备案留底。

  最后,做好群众工作。安抚处理居民关于地摊污染、噪音的问题疑虑;调整城管工作班次,加强市场秩序维护;成立临时性市场管理工作小组,不定时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等;增设临时性便民点,提供调解、维权、报案等服务;探索临时性公益岗位,更多考虑底层收入群体。同时,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及时向公众推送特色亮点,并鼓励商户积极参与、直播引流。

  2.分类指导,促进集群

  针对不同受众,施展“绣花功夫”:在居民小区聚集的地方,避开交通高峰,允许开早市、小吃摆摊等。针对城乡居民大众、相对大龄消费者,选择集贸市场、生活广场、约定俗成的临时性集会场所,定期集聚开放。针对青年消费者,开放重点商圈、步行街、大型商场门前晚高峰后摆摊。针对闲置旧货、日用品等,开放公共露天停车场“后备箱集市”。针对文创产品、地方特产、助农扶贫商品等,引导建设展销、直播等统一平台。

  3.加强监督,确保安全

  实行路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并严格落实,及时协调商业门店和摊贩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宣传,引导商贩、店外经营者、占道经营者按划定的区域经营,控制经营时段,引导摊位有序摆放,规范用水、用电、用气,督促商贩排除安全隐患,维护经营秩序。落实好定点驻守管理和机动巡查相结合,坚持柔性执法,确保市容市貌和保障经营两不误。

  (二)长期发展需科学规划

  1.亮化城市夜景,升级配套基础设施

  近年三门峡市加快推进城市亮化工程,美化夜间城市面貌,为“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宿”等夜间经济发展架桥铺路。应完善配套交通设施,开放夜间公共交通、实施夜间停车优惠等措施,鼓励商家延长营业时间,城市管理延后厨余垃圾收理时间。

  2.结合文创底蕴,打造记忆引爆点

  网红标杆应具备稀缺、新奇、丰富的特征,同时结合民生、民情引发情感共鸣。三门峡市应结合禹文化、虢国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黄河治理、红腹锦鸡、天鹅栖息地等地方特色,打造网红观光打卡点乃至主题市场、特色摊点集聚区等,以地摊经济的风口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向,以网红热点的流量盘活城市经济的存量。

  3.精准引流导流,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特点、节庆节气等文化底蕴,开展为广大市民朋友所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例如,群众性广场舞比赛和集贸市场、消费扶贫、助农产品展销等同期举行;居民消夏晚会是啤酒广场、美食嘉年华的好伙计;民俗活动如元宵社火、清明踏青、七夕夜游、重阳登高、中秋灯会等,在游玩线路途中设置民俗商品摊位、小吃摊位,同时配套开展送文化进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活动;结合四季时令由卫生系统选派专家,组织开展各类养生保健讲座,倡导号召以食补、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传播健康医养理念。此外,鼓励各社区街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对接企业商家参与、赞助。

  四、科学引导地摊经济,开拓城市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打造“小而精”的小店集群

  1.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盘活老商业街、闲置房等存量房屋设施,推动建设批发市场、特色街区、行业集聚区等小店集群。另一方面加强市政管线、车辆停靠、网络通信、监测监控、环境卫生、物流、前置仓、末端配送等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购物环境和消费体验。

  2.推动转型升级

  鼓励社区小店“一店多能”、标准化连锁经营。鼓励现代商圈、购物中心的小店创新业态,以时尚、潮流、品牌、文化为特色吸引往来客流。鼓励批发市场的小店差异化发展,借力电商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和交易方式。鼓励旅游景点、特色街区的小店,增强异域风情、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等体验感。

  3.促进资源对接

  积极推进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中央厨房等“以大带小”、赋能小店,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作共赢、共建生态。

  (二)培育“有温度”的集贸市场

  1.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立足市场内商户数量及登记商贩人数及主营类别,以蔬菜区、水果区、生鲜区、水产区、日杂区、扶贫惠农区、地方特产区等分区营业,统一管理。规范停车场、卫生设施、冷链设施、仓储区等标准化建设。

  2.监督完善,保障安全

  不定期开展质量检测并公开检测结果。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实行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内容上墙。建立诚信经营红黑榜,高标准规范管理市场。

  3.热情周到,便民服务

  设立雷锋岗,提供公平秤、投诉点、调解处等基本服务。开放服务区,尽可能提供热水、报刊栏、急救箱、便民充电站等公共设施。

  (三)优化“高大上”的步行街市

  1.立足存量,改造提升

  避免大拆大建,不提倡上马新项目。在湖滨广场商圈等现有商业区完善无线网络、公共厕所、休息座椅、便民服务站、文化民俗展示栏等设施,提升人文关怀。在城市周边人口集聚但商业街未成气候的地区鼓励大型商业载体改造提升,通过定向招商、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盘活空置商业设施。在陕州巷子等特色街区进一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激发活力,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推进商旅文联动,塑造传承历史记忆、烙印文化脉络、凸显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

  2.完善设施,提升服务

  鼓励大数据发挥作用,针对高品位步行街评价指标,提升步行街营运水平。匹配多元化夜间交通保障,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电影、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打造夜间经济“老三样”(夜市、演出、景区)、“新三样”(节事、场馆、街区)、“再三样”(书店、古镇、乡村)有机整合。

  (四)形成“带流量”的城市地标

  1.以特色景观加深城市印象

  立足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在高铁沿线、高速公路边、行政区划交界处、观景台视野内等地,打造或轻松诙谐或庄重肃穆的过目难忘的特色景观。

  2.以“网红打卡地”助推“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好学习强国、“两微一端”、短视频、自驾游网站等网络平台,以优质的宣传稿件、带节奏的网络大V、风向一致的网评员队伍,引领网络流量向客流量转变。

  3.以会展经济带动省际中心城市建设

  立足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配套服务及上下游产业,推进会展业发展。

  (课题组主持人:薛彦宁 课题组成员:吴红乔 杨益民 丁应晓 薛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