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实现夏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李庚香2023-01-16

  夏文化起源发展于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环节。夏文化研究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具有旗帜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二里头遗址、甲骨文、殷墟作出重要批示。夏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河南学术界在夏文化研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一、夏文化研究现状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是研究早期国家、文明形态、政治制度的重要对象。目前河南境内已发掘的夏代遗址不多,重要遗址仅有禹州瓦店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等几处,缺乏更多的遗迹遗物发现,难以支撑起夏文化研究工作。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了夏代的起始年份问题,但由于相关发现太少,缺乏对夏文化的整体认识,不利于早期中原文明的充分展示。

  二、存在问题与瓶颈制约

  1.对夏文化研究缺乏纲领性认识。表现在:长期以来对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不足;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不够;缺乏工作思路,尽管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曾深度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却未在夏文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缺乏下一步研究的总体工作思路、有效应对问题的手段和举措等。

  2.未将夏文化研究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机结合。大江大河与人类文明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夏文化是中原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夏文化研究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3.对夏文化已有研究资料消化不足、研究不够、提炼不够。如二里头遗址总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经过61年考古发掘,仅发掘4万余平方米,发掘规模偏小;有关文物考古单位曾对济源原城遗址进行小规模考古发掘,但未进行系统整理,迄今无考古发掘报告;缺乏整体规划,有关单位分工不明,未形成合力;过分集中于对已发现和确认遗址的调研,没有新的考古工作方向,严重制约了研究的效率和广度。

  三、几点建议

  1.以夏文化研究为龙头,深化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阐释。要将夏文化研究作为深化黄河文化“根”与“魂”研究的重要举措,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联性研究,重新评价夏文化的文明发展水平。拓宽视野,在二里头遗址研究基础上,加强对禹州瓦店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的主动发掘,形成“早期中国研究中心”高地。

  2.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对夏文化的认识需要“面”,而不是几个“点”。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但不是唯一对象。少康和帝杼虽然在济源只有8年的建都时间,但“少康中兴”是夏朝的关键事件,在夏朝471年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以济源原城遗址为新的突破口,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规划,为夏代信史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考古学、历史学支撑。要通过更多的夏文化遗址遗迹的发现、发掘,构建起夏文化这座大厦。

  3.构建夏文化研究系统。一是要加强史前文明与夏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尧舜禹时代与夏的形成有着直接关联。建议加强对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三皇”文化和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文化的史前文明研究。二是在考古发掘中不应拘泥于对文明诸要素中文字的特别强调,还要运用社会结构显著分层、出现强权等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标准来认定夏代文明。

  4.加强对夏文化研究力量的统筹,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牵总、文旅文物部门落实的新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专攻中原早期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研究,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实现突破。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