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南水北调工程: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李庚香2023-01-16

  “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如同治国”。治水是中华民族治理智慧的重要来源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举世瞩目的治水奇迹,是新时代“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光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国家治理智慧和密码。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二是黄河70年岁岁安澜奇迹;三是脱贫攻坚奇迹;四是南水北调奇迹。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也是全国的大局所在。从1952年提出战略构想,到长达半个世纪的前期论证,到2002年开工建设,再到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圆了我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想。这是新时代我们党立足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实施的一项大国工程,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的伟大气魄,是只有新时代的中国才能创造的世界奇迹。

  二、南水北调工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伟大壮举

  “大江大河”与“大治”是紧密联系的。南水北调工程跨越60余年漫长历程,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壮大,并于新时代建成通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经典案例。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南水北调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论证、建设的。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最艰巨的水利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各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各系统积极配合,通力协作,跨江跨河、跨省跨市,三千里调水、五亿人受益,绘制了气吞山河的大手笔,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大工程。作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建成通水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力之源。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群众吃水用水这个头等大事。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顺利实施,南水北调经历了长达50年慎重而漫长的规划论证,充分考虑了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体现了科学、严谨、求实、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工程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倾听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诉求,将政策的严肃性与执行的灵活性、规划工作的普遍性与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为子孙后代谋福祉与为沿线群众谋利益相结合,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坚强保障。南水北调是一项跨区域的系统工程,东、中、西三线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湖北、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川、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市,几乎涵盖中国一半的行政区域。工程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涵盖征地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施工建设、水污染治理等各个方面,任务艰巨,困难很多。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通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集中表现在高超的协调统筹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高效的决策执行能力。

  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目标。南水北调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两山论”的具体体现。对河南来讲,生态问题是一个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要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把生态治理从“治标”转到“治本”上来,围绕现代生态体系建设构建“四梁八柱”。“十四五”时期,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同时,着手布局现代化生态体系,以南水北调为主轴,把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大运河生态带和南水北调生态带串联起来,形成“丰”字形总体架构,为美丽中国建设厚植“河南绿”。

  三、南水北调工程对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几个启示

  作为当代中国治水奇迹的重要标志之一,南水北调工程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成功范例,展现了我们党的治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之治”的深刻内涵,也昭示了“中国之治”的光明前景。

  “中国之治”的本质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的领导之所以始终坚强有力,是因为在思想上具有强大引领力,在奋斗目标上具有强大感召力,在组织资源上具有强大动员力,在汇聚共识上具有强大凝聚力,在组织体系上具有强大执行力。

  “中国之治”的精髓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南水南调工程的实施是为了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中国之治”的本质就在于以民为本,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之治”的特点在于遵循“中国规律”。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科学调水,体现出我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启示我们,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必须跳出“历史周期律”、超越“经济危机律”,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对区域经济规律、产业化规律、城市化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规律”背后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之治”的方法在于实行大国统筹。古代的大禹治水、如今的南水北调,分别是在“大一统”“一盘棋”格局之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辉煌壮举。大国统筹就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一致、行动高效。大国统筹的总抓手是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表现为国家力量,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之治”的价值在于提供世界范例。“中国之治”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更意味着一种文明的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这种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及其支撑作用的发挥,超越了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否定了“西方文明优越论”,成为“中国之治”成功的关键。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中国治理方案构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意义的价值体系,为人类文明转型提供了范例。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