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涉及文化和旅游两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涉及脱贫攻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认真研究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成效,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等,对推动河南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五大表征”
文化与旅游:由并行到融合。文化与旅游两大行业,是与人的精神生活、价值追求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既有事业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事业属性不断得到强化,其产业属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文化产业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发展。而旅游业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其事业属性在不断弱化,产业属性逐步得到加强。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过去,文化和旅游分属两个部门,形成两个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由“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的新要求,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从体制上解决了两大行业融合的体制障碍,文化和旅游各自的优势逐渐在融合中得到强化,文旅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魂”。文化与旅游作为社会分工的两大行业,各自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所谓“有所融,有所不融”,就是这个含义。但文旅之间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等,均形象地描述了文化和旅游之间的特殊关系。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魂”。“轮”就是载体,文化以旅游作载体,才能发挥文化更大的作用;“魂”就是灵魂、精髓、根本,旅游以文化为根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更好地发挥旅游的特定功能。文旅融合不仅是两大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条件下,人民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文旅融合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易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旅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新优势。
文旅融合的五大表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魂”的实现方式。其一,文旅融合是一种要素整合。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的全要素要和文化融合。文化并不是空泛的概念,旅游的文化要素应该是非常厚重的,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产业升级,这种要素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文旅融合是一种价值导向。这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自身除为游客提供旅游过程中的愉悦之外,还表现在旅游作为精神产品,其价值导向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以遗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育人的同时其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与品牌效应,使文化在导引人们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新。其三,文旅融合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人们体验文化、培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人们在“文化三馆”中不仅是学习文化,更多的是体验文化,文化休闲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四,文旅融合是一种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是产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和效益的再提升,可以打破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跨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在突破产业原有的发展瓶颈中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提升。其五,文旅融合是一种体系建设。这种体系建设不但包含了传统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包含了对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所形成的体系建设,以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公共体系建设。这些更加完善地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文化产品,大多是以旅游的形式来提供的。
文旅融合的“五大表征”,是其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文化找“轮”、旅游找“魂”的实现方式。文化要能体验,有效益;旅游要有主心骨,更要做大产业。文旅融合,实际上是文化软实力与旅游硬实力的最佳结合。
二、文旅融合的实现模式
依照省内外文旅实践,文旅融合是有模板可以参照的。我们将文旅融合归纳为八种模式,每一个模式均对同类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文物核心模式
依托大遗址或重大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偃师二里头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类文化遗产,一般具有价值高、独特性等特点,大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这类遗产最初单纯保护展示,逐步把核心景观建设成高端博物馆,扩大成文化体验园区,即由文物点向国家公园扩展,形成大型文化园区,进一步强化体验休闲的功能。尤其是要有更多的核心展示,如常看常新的发掘现场,特定的文化体验才能使这类产品有更大的魅力。
(二)资源深挖模式
在特定的地区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展示,形成一定的园区以及大型演艺产品。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托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复制开发的北宋京城文化的休闲体验产品,大型实景演出《东京梦华》与之相得益彰,深受游客的好评。清明上河园之所以成功,一是选对了地点,二是善于经营,三是不断创新。作为文化大省,河南在这一类产品开发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在郑汴洛等古都所在地以及旅游目的地开发相关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项目带动模式
以文化投资为主要目的,以园区、小镇、影城、乐园、主题公园等为主要载体,以科技、新潮等为主要特征,形成多业态、全方位的文旅体验。这类产品如方特、电影小镇、园博园等,其特点是投资大、业态新、娱乐性强。该类产品在大型城市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典型的文化产业项目。该类项目的关键是选择好地点、找准服务对象,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上要对游客有吸引力。
(四)山水文化模式
在文化富集的山水景区,文化是山水的底色,是山水的灵魂,是山水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云台山景区以竹林七贤文化为依托,成为诠释云台山水的最佳注脚。老君山的老子文化、云梦山的鬼谷子文化、天坛山的道家圣地文化、尧山的尧刘文化、神农山的炎帝文化等,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该类产品要有文化意识、深化学术研究、注重品牌建设,要依托文化叫响品牌、做大市场,形成相关的多业态产业集群。山水景观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但寻到了景区之魂,也为景区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
(五)红色体验模式
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与文化感召力,从党性教育、学生教育、公民教育等角度来看,将教育培训与红色体验有机融合,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兰考的焦裕禄精神、新县的大别山精神、林州的红旗渠精神、新乡的先进群体等,均已建成了相关的培训基地,有的甚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前来培训体验,形成了“培训+现场教学+文化体验”的链条模板。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景区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新了培训形式,也为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六)城市亮点模式
不少城市在特定的历史地标附近都会形成一个历史街区,这个街区可能是原有街区的修复,也可以是围绕历史的重建,以此让人触摸区域的历史,展示相关的非遗产品,活化相关的文化业态,形成特定区域的文化体验。成都的宽窄巷、北京的南锣鼓巷、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城隍庙—豫园等,均构成了现代都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了都市中的历史原点。这类街区要与当地居民生活融为一体,让游客分享居民生活才有更大的魅力。所以,这类街区不仅是盖房子、卖东西,而且要有居民生态,核心是避免同质化与单调化。历史街区+文物点+非遗+休闲等要素融合体验,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
(七)乡村非遗模式
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两者最直接的结合就是旅游,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走向乡村,体验祖辈留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使乡村价值得以体现,让乡民有更多的增收来源。近郊的“农家乐”,景区附近的“民宿”,还有“画家村”,以及历史村镇,都是这种模式的组成部分。栾川的重渡沟等乡村游,叫响了“栾川模式”;信阳郝堂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引起较多的关注;新县的九镇十八湾,其高端的创意、精心的构制,以“新县模式”引发业内轰动。高起点开发,将现代内部居住环境与传统外部居舍有机结合,其发展潜力会更大。
(八)公共服务模式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方面直接服务于当地居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游客提供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方面的服务。积极探索休闲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配置,以及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提供更多的休闲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旅融合的关键。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鉴赏活动,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课堂,在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要预留一定的休闲空间,为新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便利。至于与景区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交通、通信等,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从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来看,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应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
文旅融合是否到位,关键在于“六融”。一是观念融。观念转变是前提,要让大家明白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必然。二是思路融。思路理顺十分重要,思路对了,才能使两大行业1+1>2,才能真正使文旅融合落到实处。三是资源融。资源整合是基础,资源的融合是真正的融合,是从根上融合。四是手段融。手段融合是方法,是行动,是真正的落实,是落到了实处。五是区域融。区域对接是跨越,通过更大区域的跨越,实现更大空间相关资源的文旅融合。六是业态融。业态融合是方向,文旅新业态的有机融合,为文旅发展插上了翅膀,也是文旅融合发展到新高度的关键。
三、河南文旅融合的优势和成效
(一)河南文旅融合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文旅资源优势。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古称中原、中州,历史上长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中国的四大古都,黄河的地貌景观集中在河南,黄帝等人文始祖活动在河南,主要姓氏的寻根地大多在河南,许多历史名人都与河南关系密切。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这些都对国际国内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河南位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区位优势明显。“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密布各地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以国际货运枢纽为特色的现代化物流业影响海外,中欧班列走向世界,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三是人口数量优势。河南有1亿多人口,户籍人口全国第一,每年为发达地区贡献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河南人质朴、勤劳、肯干、担当,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许多都是河南人。河南人受教育程度、技术性人才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消费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由于人口基数大,转化为消费市场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应该说,河南周边有众多大中城市,既有外部消费市场,又有庞大的内需消费群体。
四是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长期作为粮食主产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从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持续受到国家战略的青睐。中原城市群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外的重要城市群,尤其是中央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城市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郑州在新兴城市的位次不断攀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一大批国家平台陆续落地河南。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长城、长征、大运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河南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机遇。
(二)河南文旅融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充分利用河南的文物资源优势,依托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形成大型的文物保护展示园区。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等,以及相关项目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探索出了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展示利用的新思路、新模板。在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上,有“清明上河园”“焦作现象”“栾川模式”“新县经验”,以及云台山案例、宝泉案例等,都是河南在文旅融合实践上取得的经典案例,值得总结和推广。
二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在资源开发上,形成了叫响海外的“功夫”品牌,少林功夫、太极功夫已成为中国功夫的代表。以少林寺、鹅坡武院为代表的少林武术产业,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少林武术大会、《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均成为中国功夫链条上的知名品牌。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及每年春天依托人文始祖、姓氏寻根、固始寻根等形成的中原拜祖季,“老家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知名品牌,是河南文旅融合最重要的名片。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为代表的河南经典文化旅游线路,持续不断地吸引大量的海外游客,也是“研学游”“体验游”的基础产品。各地持续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热情不减,已成为展示河南区域形象的“优秀城市集群”。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以文化扶贫“三千行动”、旅游扶贫“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示范县、特色村、示范户,以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文旅要素齐全、规模庞大的文旅产业新格局。
四是以项目带动做大文旅产业。河南文旅融合以大项目带动为抓手,推动大的企业集团与知名旅企品牌转战河南。复华登封国际度假区、漯河白鹭岛旅游度假区、重渡沟国家旅游度假区、南湾开元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济源黄河小浪底国际百戏岛旅游项目、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陈家沟太极文化产业园、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示范园、许昌曹魏古城等投资数十亿至一二百亿的大项目,已在河南落地,有的已初见成效,并最终改变河南文旅融合的格局。
四、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破解瓶颈和短板,在“找”字上做文章
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找差距。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走出一条河南文旅融合的新路。二是要在体制机制上找短板。要在政策扶持、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以及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三是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找能人。面向全国吸引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平的文旅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充实到河南文旅队伍中。四是要在科技含量上找内涵。要将新业态、新平台、新手段应用到文旅实践中,提升河南文旅的科技含量。
(二)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在“大”字上做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目标,对河南文旅融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必须在“大”字上做文章。其一,要有大目标。依托郑汴洛新焦济六市得天独厚的黄河地貌景观与黄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核心隆起带,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区。其二,要有大思路。将“黄河游、游黄河”打造成“大黄河之旅”,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产品,让游客到河南来体验中华文化圣河——黄河的永恒魅力。其三,要有大手笔。对黄河两岸进行布局,形成开封—中牟段悬河奇观与黄河治理代表性工程体验区,惠济—荥阳中下游分界线与秦汉历代战争史迹体验区,巩义河洛汇流处与阴阳太极理念感悟区,偃师—孟津—新安小浪底工程高峡平湖与王朝鼎盛都陵文化体验区。其四,要有大项目。在巩义打造以“中华归心塔”为主地标的涉及六市沿黄地区的黄河文化地标群,建设中国黄河博物馆,构建黄河文化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黄河国家生态公园有机融合,建设成“黄河战略”国家示范性工程。
(三)降低疫情冲击,在“真”字上做文章
其一,真给优扶政策。文旅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要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其二,真给适当补贴。在税费上给予减免,在租金、保证金上给予补贴,支持金融企业提供贷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其三,真抓龙头项目。大项目对区域文旅融合具有引领示范与带头作用,要抓大项目落地和推进,尤其是重点关注的新业态大项目,使其早日成为龙头企业。其四,真抓转型升级。疫情是文旅融合提升的催化剂,要关注疫情后人们更多关注健康,大力发展田园康养项目,围绕养生、养老、养心、养颜、养疗,拉长全链条,推动文旅与健康的融合。要充分利用新业态、新手段、新形式,全面推进文旅企业转型升级。其五,真抓内需市场。河南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要抓好“河南人游河南”,做大做实本省市场,以满足全省人民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四)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在“打”字上做文章
其一,黄河旅游要打成主牌。黄河旅游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载体,要做强做实6市所构成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核心区,将其作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产品与河南文旅融合的标准样板。将三门峡、濮阳、安阳、鹤壁、许昌、商丘等黄河延展区做出特色。推进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公园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融合,推进河南文旅整体上台阶。其二,乡村旅游要打成活牌。乡村旅游涉及脱贫攻坚国家大政方针,要提质增效,盘活这一富民大餐。将乡村旅游与全民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其三,全域旅游要打成金牌。全域旅游关键在于认识提高、位置提升、生态美化、设施便利,要用好全域旅游这张金牌,推进河南成为首个全域旅游省。其四,智慧旅游要打成亮牌。智慧旅游是旅游与科技的融合,是物联网、云计算、新通信网络、高性能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旅游上的应用,代表旅游发展方向。要抢抓机遇,使智能技术在河南文旅融合中成为亮点。其五,健康旅游要打成全牌。全民健康,全面健康,将成为时尚。要做细健康产业,做实绿色生态游,助推健康旅游全面升级。要将文旅与健康有机融合,融出一片新的天地,融出河南更加出彩的美好明天。
(课题组主持人:张新斌 袁凯声 课题组成员:宋淑芳 唐金培 冯军 安磊 尚群昌 李宁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