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张占仓2023-01-17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考察时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的一种新的战略定位,是我们研究黄河文化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世界上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密切相关。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点高度关联。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一般孕育了黄河文化。因此,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当地的发展观、生存观以及生产力发展方式。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中游、下游长达5000多公里,地理环境变化非常大,沿线人民在认识和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黄河河道演绎的原因,黄河流域的范围曾经变化比较大,特别是下游基本上一百年一改道,所以南至现在的淮河干流,北到现在的海河,都曾经是黄河流域,从而导致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影响范围非常大,黄河文化的深度影响不仅仅限于现在的黄河流域。

  从全球四大文明发展与演变过程看,黄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全球另外三大文明发祥地由于各种原因,都已经无法连续存在,而中华文明长期延绵,虽经历复杂磨炼,但至今仍然可持续发展,特别宝贵。近年,国内有些地方由于新的一个地点的所谓考古新发现,就简单地说中华文明发祥地存在多元论,确实不科学。也正是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才十分肯定地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天天讲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才是我们自信的根本。

  综上所述,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性的文化共同体。她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博大精深性具有全球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哲学、军事、科技、经济、艺术、教育、语言、文字、史学、宗教、民族信仰、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习俗等。黄河文化有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萌发、成长、壮大、成型,先后融会了黄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并且在持续不断地与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外来文化,逐渐升华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

  二、黄河文化的特征

  第一,根源性。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根。黄河文化的这种根源性,既具有国家意义,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全球性意义,因为中华文明是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对全球文明与进步贡献特别大,黄河文明中崇尚的“家国情怀”历来是全球事业有成者为理想的事业献身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思想之源。黄河文化中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出于天”观,是全球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认识论的起点。黄河文化的这种根源性,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影响特别大,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广泛认同,需要深入研究。

  第二,灵魂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孕育出了儒释道相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正是因为黄河治理的特殊性,才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在抗战的民族危亡之际,《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成为当时时代最强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年之内四次调研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空前,再一次体现出黄河文化的灵魂性。

  第三,包容性。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像滔滔黄河一样,无论来自哪里、夹杂着多少泥沙、携带着多少寄托的河水,汇入黄河之后,都成为黄河的一部分,东流入海。这种包容性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表现出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好客、洋为中用的秉性。正是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润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理念,为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四,系统性。黄河文化是一种在全球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地域文化,她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重要内涵具有完备的系统性,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思想体系。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融合的渊源思想,确实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联系密切。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家族,早期一直在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在其爷爷带领下移居山东,而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主要活动地域就是中原地区。他集周游列国、深度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的智慧于一体,创立了儒家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官民均高度认同的主流思想。河南人程颢、程颐奠基的宋明理学,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中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乃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少林寺至今仍然名扬中外。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其在灵宝函谷关完成的著名的《道德经》,被称为哲学宝典之一。对于儒释道之间的融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可以说,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东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在2020年全球抗疫过程中,唯有东方各国抗疫成效比较显著,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在疫情面前节节败退,乱象丛生,历史性显示出东方文明中系统性思想的先进性。

  三、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价值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沉积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优秀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起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既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需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础,而当这种自信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时,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历史动力就将自然天成。所以,保护、传承、创新黄河文化,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直接抓手之一。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考虑得非常细致,为我们全面开展生态保护提供了明确的遵循。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度理解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优先”“重在保护”落到实处,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共同创造基于绿色发展基础的“金山银山”,确实为广大老百姓期望的幸福生活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第三,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经济社会进步过程中遇到的新难题。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人文环境多样,自古以来创造有大量针对各种特殊情况求生与发展的高招。我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治山治水的秘诀,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将为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寻求真实对策。也正是由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情况差异巨大,有特别强的代表性,所以在黄河流域探索高质量发展方略对全国意义特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第一次把因地制宜的方法,全面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之中,使我们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了非常明确的着力点,将对全国高质量发展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探路作用。

  第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以青年时代的七年知青岁月特殊经历,对黄河、黄土地、黄河文化具有深入的认知与亲身的感受,也正是在这种感同身受的社会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东方哲学理解至深,站位政治家的战略高度,于2012年首次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新哲学命题,得到方方面面的广泛认可与拥护;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得到与会各国政要的高度重视。从人类文明史分析,唯有凝聚时代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卓识,方有指引历史前行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持续前进的方向,显示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成为21世纪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为人类文明创造新的辉煌奠定了哲学层面的思想基础。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弘扬、传承、创新黄河文化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系统性特质,必将对增强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