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关于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思考

  孟鑫2023-01-17

  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4次考察黄河,倾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委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出彩的河南篇章进行了研究部署。黄河文化地标是黄河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黄河最核心的文化特征,其知晓度应与黄河文化影响力成正比。黄河河南段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系统梳理黄河文化带河南段的特征,着力打造河南黄河文化地标,展现高品位黄河文化风采,是河南在黄河文化带建设工程中发挥作用的责任担当。

  一、建立机制,提供保障

按照党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安排,结合黄河河南段特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一是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推进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沿黄各地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是统筹谋划编制2—5年的黄河文化地标建设规划。秉持“以生态为本、以文化为魂”的原则,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分地区、分级别、分批次建设文化地标,以点连线带面逐步全面推进落地,将古今形成的黄河文化特征,通过一系列文化地标建设,实现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转换。

  三是充实专门维护力量。分类分层储备黄河文化专家学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丰富完善中原文化专家智库和文化人才力量,加大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力度,通过举办论坛、学术研讨、提炼黄河精神表述语等方式,组织专业研究力量集中攻关,培养一批黄河文化研究人才,推出有说服力的成果。积极调动黄河文化地标建设志愿者、社会力量、民间组织等社会团体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黄河文化带的内涵及文化特征,黄河的功能作用、历史地位,黄河文化精神和现代价值等基础问题,进行充分研究。

  二、守正创新,文化为魂

黄河既有传承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也富有通达求变的创新精神。在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炼黄河文化精神,打造文化地标,将黄河河南段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展示出来,讲好河南黄河故事,体现河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是对已有建设进行内涵式升级。集中力量加大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对现有具备黄河文化地标潜力的历史遗存、体量宏大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独特的大型建筑物,从内容和功能上,促成已有的文化名胜、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型书城等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升级。通过管理优化、服务升级、手段创新、活动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融入当下文化语境,充分考虑国际文化传承特点,将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街区等与文创产业、旅游业、商业等有机结合,聚集人气、提升魅力。

  二是规划设计建设有时代特点和黄河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或文化设施。坚持不忘本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外观设计、功能开发等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黄河文化有机植入,既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又以当下审美价值为标准,紧扣时代文化精神,精心打造文化地标,集中展现黄河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激发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复兴的鲜明文化地标。

  三、整合资源,着力传承

以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根本,鼓励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黄河文化地标建设,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生态环境涵养、旅游观光休憩为一体的文化地标。

  一是统筹文旅资源,推进教育普及。围绕黄河文化地标旅游协作区,推进黄河文化薪火相传,融入百姓生活。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统筹河南根亲文化、功夫文化、红色文化、道家文化等资源,深入发掘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三学院三基地”、各大中小学等推动研学,以参观学习、互动体验、拓展训练等形式,提升感染力、体验力。

  二是推出精品力作,涵养文化内涵。聚焦构建大众话语体系,讲好黄河故事,实施地标建设与创意产业紧密融合,打造以黄河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话剧、情景剧、戏曲等精品力作,发展内容产业。以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出版研究成果系列书籍,编撰多语种文化交流资料。开发制作多语种微视频、文化创意产品等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强力宣传推介。依托现有宣传推介平台进行集中宣传推介,开设专栏解读黄河文化地标故事。充分运用新媒体、全媒体、自媒体等,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利用数字科技、5G、VR等技术,创新传播技术手段,在巩固已有网络营销、网络体验的基础上,开发多种体验服务,增强文化传播力。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