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文化地标及其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题解与概念
新时代,亟待通过黄河文化地标系统集成的再造,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腾。所谓黄河文化地标,即指黄河流域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坐标体系立体文化场域中生成的标志性区域、地点、符号、印记。所谓系统集成再造,即依据马克思主义系统集成理论,通过制度整合、技术整合、数据整合、模型整合、功能整合等一系列手段,给予黄河文化地标以精准定位、重建和复兴。这里的系统集成,即通过综合手段,将各个系统的分离要素综合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整体系统之中,从而实现复杂系统整体增效的方法论。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集成概念,可以被抽象化、符号化、象征化,也可以具象化和现实化。黄河文化地标,不是一个单薄的面无血色的线性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富有内涵的立体化多元要素系统集成概念。即黄河文化地标的标志性区域、地点、符号、印记,不是空穴来风式的虚无杜撰,而是富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客观存在:第一,所谓地标,即能够充分体现独特性风貌的标志性区域或者地点的有特定价值的文化存在。第二,由于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因此,文化地标便具有了历史和现实两种属性,并同时具有抽象和具象两种呈现形态。当两种形态置于历史和现实的立体化场域之中,便可生成不同维度下的地标。所谓立体化场域,即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客观关系与结构化网络构型。可以说,“立体的结构化关系网络”是黄河文化地标最为突出的特征。基于这种“结构化关系网络”的认识,权且可以从四个维度将黄河文化地标加以界定,即人文思想维度、历史演进维度、地理物产维度、地域和合维度。四个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都有各自具象和抽象的地标,但只有四个维度视域下的各类形态地标产生交合和交集时,方能生成并理性确定为黄河文化地标。
二、黄河文化地标系统集成的生成逻辑
黄河文化地标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治理和文化再造的过程。运用系统集成的思维对黄河文化地标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和建设,不仅与黄河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征相适应,也是具体落实黄河文化从抽象化、符号化、象征化到具象化、固态化、现实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生成与再造,是新时代赋予黄河文化地标生命力的根本意义。黄河文化地标的确定主要是基于四个维度的交集,或者说,黄河文化地标可以从四个维度生成四个向度的要素系统。四个向度不同文化形态内容的系统集成,即是黄河文化地标四个维度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如就人文思想维度而言,大体可以分为智慧文化、王权文化、礼乐文化、经学文化、圣哲文化、祭祀文化、科技文化、农耕文化、宗祖文化、和合文化等;就历史演进维度而言,可分为先秦文化、唐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现当代文化等;就地理物产维度而言,可分为河图洛书、古都文化、遗址文化、城郭文化、庙宇文化、太学文化、石窟文化、书院文化、山川文化、平原文化等;从地域和合维度上看,又可分为河洛文化、齐鲁文化、晋陕文化、西域文化等。
按照系统集成思路,黄河文化地标的生成,需要符合特定的逻辑,即根脉、源流与现实交织的关系性坐标网络体系。例如,从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两个纵横轴向来看,黄河文化流域中独特文化坐标体系中,具有众多的标志性文化位置或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形成了具有黄河文化地标清晰轮廓的网络关系体系。在这个文化网络关系坐标体系内,河洛文化是坐标体系的交点,也即中心点。中心点也可以视为或称之为根。根是形体或者说位置的概念;与根相对应的是魂,魂是精神上或者意识范畴的概念。根与魂是文化价值的根本所在,根与魂的现实化、大众化生成了诸多文化地标。从中心点即河洛文化圈出发,其逐渐辐射周边,历经拓展、演变、融合,即形成中原文化地标。
河洛文化在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具有根与魂的价值,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黄河文化又显然具有根与魂的价值。正如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所指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根与魂的历史基因看,黄河文化占据了整个华夏文化场域中具有正统性和根源性的位置。因此,黄河文化地标再造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深化。
三、黄河文化地标系统集成再造向度的三重建议
黄河文化地标再造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毋庸置疑。但黄河文化地标的概念也不宜滥用,并非与黄河文化有关的物、事、人皆可视为黄河文化地标。无限地扩大到不适当的地步,非理性地泛化滥用,有可能使黄河文化地标的再造失去自身的光环。黄河文化地标的边界需要依据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限定。为了促使黄河文化地标再造的提质增效,需要通过制度集成、技术集成、数据集成、功能集成等一系列手段,将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分离要素综合汇聚为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整体系统之中,从而找准具有真正意义的黄河文化地标。就其再造向度仅提出三重建议。
一是以物质载体保护为基础,再造新时代黄河遗址文化与生态文明地标。生态文明是黄河文化地标的浓重底色,历史遗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部分。遗址文化,包括龙山、二里头、仰韶,伏羲画卦台、禹王台、商城遗址、安阳殷墟、洛邑古城、汉魏故城、白马寺、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登封“天地之中”、汉霸二王城、丝路起点、嵩阳书院、少林寺、相国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处等多处文化名胜。新时代,更应以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区、城市生态林区等为依托,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以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为重点,建立黄河生态安全防护林“新长城”等。
二是以事理创新为中心,再造新时代黄河文化治理制度、科技经济、艺术表演等地标。制度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历史特色之一。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之后历朝历代,制度文化彪炳史册。在新时代,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又应结合具体现实不断进行具体性的制度创新。如何筑牢“人民主体”意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破除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瓶颈,是再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应有要义。与此同时,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再造新时代黄河文化经济地标。市政园林、丝路传承、沿黄峡谷、湿地悬河等,是黄河文化地标建设的内容。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契机,通过“黄河文化+”和“互联网+”联动发展,再造新时代黄河文化艺术地标。着力打造一批彰显人文情怀的品牌性文艺产品,深度开发创作具有中原特色、民族风情、时代风貌的影视戏曲、歌舞剧目、中州古琴等,构建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体系,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人物、典故、礼仪等元素。
三是以社会科学繁荣为依托,再造新时代黄河文化人文与教育地标。人文地标是黄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地标之一。仅以教育学科为例,从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论道,到宋代二程创立洛学、创设书院,黄河流域的历代教育家、思想家用自己的教育生涯与活动轨迹勾勒出了黄河文化发展的人文地标体系。新时代,再造黄河文化人文地标,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如何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黄河文化地标研究和育人机构?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原人文教育家的核心思想,弘扬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发掘历史上的嵩阳书院在中原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并以此为平台再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家、思想家等圣地?这些显然也应是黄河文化地标的建设内容之一。
总之,黄河文化地标再造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物、一帧画卷、一部典籍、一座庙宇等,而应被赋予更加丰满臻美的人民主体和国家特征,以系统集成的眼光把经典文化表征汇聚成整体的民族精神指引。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