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讲好“黄河故道”故事 推动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李庚香2023-0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展示区,文化脉络清晰完整,文化遗产集中,彰显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商丘是殷商文化和黄河文明集聚、积淀区。历史上,黄河在华北平原频繁摆动,在商丘形成136公里的黄河故道。我们要善用历史资源,讲好“黄河故道”故事,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让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黄河故道是不为人知的最大“黄河文化遗产”

  黄河河南段,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五都荟洛”、大嵩山、大宋文化、殷商文化等,但明清黄河故道这一最大的文化遗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知。

  公元1232年,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由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队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人为决开黄河,河水夺濉水入泗水;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黄河折流向东北,走山东注入渤海。此次改道后,遗留在苏鲁豫皖地区的古黄河河道,史称黄河故道,亦称明清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西起兰考县三河寨乡夹河滩村,东至江苏省滨河县海滨港镇入海口,河流总长度775公里。商丘黄河故道流经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及5座水库。黄河故道是古老黄河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蕴含着重要价值,对于研究黄河变迁的历史,总结黄河水文规律,进而研究黄河变迁与黄河下游城市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道内大面积湿地、草滩、河谷、滩涂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既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又具观光休闲、养生保健作用,同时也是商丘和河南省文旅产业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二、黄河故道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黄河故道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近年来,黄河故道得到一定程度开发,故道内建设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但对黄河故道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充分,未能从河南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高度去把握和定位,开发利用程度有限。

  二是资源散落,尚未串珠成链、形成合力。故道沿线已初步形成林果、苗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基地等,但规模小,不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差;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特别是缺乏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程度不够,聚合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存在污染现象。对黄河故道的保护力度不够,一些景区、产业基地重建设轻维护;个别地方只开发不保护,围湖造房、填湖造房,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一些湿地存在污染。

  四是知名度有待提升。政府层面关注程度不够,开发利用投入不足,媒体报道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黄河故道的影响力、知名度与其蕴藏的重要价值不相匹配。这一最为珍贵的黄河历史遗存,长期受到忽略,深藏豫东大地,未被充分重视。

  三、加强黄河故道保护开发利用,打造黄河文化的闪亮名片

一是保护“固态”,守好黄河故道历史遗产。2020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规划也在有序推进。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发展规划,为加快黄河故道保护修复提供政策支持。建议豫鲁皖苏四省联合启动“黄河故道大堤”申遗工作,加大对黄河故道保护力度。

  二是传承“活态”,承继黄河文化优秀基因。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沿线传统戏剧、舞蹈、民俗、技艺及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豫东调、木兰传说、庆丰花鼓舞、目连戏、火神祭祀、酱菜腌制技艺等富有商丘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增强黄河文化的可视感、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巩固“生态”,打造黄河故道绿色廊道。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潜力在生态。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新定位黄河故道的生态价值。将黄河故道保护开发利用与河南省生态廊道建设结合起来,与“丰”字形绿色生态体系结合起来,坚持“点”“线”“面”统一,把黄河故道沿线公园、湿地、湖泊、河谷串联起来,高标准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廊道,不断拓展生态容量和发展空间。

  四是形成“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豫鲁皖苏四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关系,注重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协调发展黄河故道经济,将其打造为横跨黄淮平原、雄踞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绿色龙头,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特别是要统筹黄河故道开发利用与商丘古城修复打造,用好黄河故道湿地、水库等资源,还原归德府“城、廓、水”自然风貌,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商丘古城、古镇、古道融合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