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论新时代黄河精神的内涵

  王裕清2023-01-16

  黄河精神是学界探讨较多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黄河精神,黄河精神应如何表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与核心内容以及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加以探索。

  一、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与定义

黄河在漫长的孕育、生长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地质构造运动和水文地理条件的变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准备了雄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因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歌颂黄河的文字和歌谣层出不穷,甚至在史前时期就有了祭祀黄河的传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帝尧、帝禹都曾祭拜过黄河。尧禅位于舜时,就举行了隆重的黄河、洛水祭祀仪式,说明尧禅位于舜必须经过黄河的认可。由此可见,黄河已经被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高度人格化乃至神格化、图腾化了。

  第一,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应该考虑黄河本身在生长与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禀赋和运动规律、运行特征。这一点,与以往以地域或事物命名某一精神应该有较大的区别,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它们所表达的,主要是人们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精神气概,这种精神气概的具体内涵与用以冠名的地域或者事物本身的特征特性关系并不大,究其原因,这与它们未被高度人格化有着重要关系。

  第二,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应考虑黄河流域人民千百年来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包括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以及他们在创造生活、创造生产力和创造文明、文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文明和文化,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人们在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格,应该是探寻黄河精神的重要土壤。

  第三,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应考虑黄河的自然秉性与流域内人们品格特征的结合点。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如果没有人的作用,本无所谓精神;正是因为人的作用,才赋予了黄河各种精神。说到底,黄河是流域内人们的精神寄托物,黄河精神终究是人的精神。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人的生产、生活行为,也影响着一方水土。所以,探讨黄河精神,是离不开黄河与黄河流域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的。

  第四,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还应考虑现代人们对于自身使命和黄河运行规律与特征的认识水准。黄河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结晶,是人们在某一历史阶段认识的产物,虽然其核心内容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特点,但也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升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根据上述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我们将黄河精神定义如下:黄河精神是体现黄河生长运行的人格化特点并通过寄寓黄河来反映黄河流域人们精神气度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具有人格化、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二、黄河精神的核心内涵

根据上述黄河精神的形成因素,我们认为,黄河精神的核心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黄河从孕育诞生至今,已有一二百万年的历史。资料反映,古黄河早在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便进入孕育期,到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开始进入诞生成长期,而形成海洋水系则是在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时期。在漫长的成河历史过程中,黄河始终运动不息、奋斗不止。特别是人类出现之后,它的运行受到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并在经历1500多次决口和20多次较大的改道后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现代黄河。与黄河的奋斗历史相似,黄河流域的人们也经历了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在与黄河水患、水利的共伴共生过程中,更是演绎出古都开封所呈现的城摞城的世界奇观。黄河自身的历史和流域内人类的历史,都是一部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史。

  (二)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

黄河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黄河水量大,从未出现断流。其实,在黄河的三个源头——扎曲源头、约古宗列曲源头、卡日曲源头,水量都不是很大。但黄河在向东奔流的过程中,汇聚了大小不一的众多支流,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76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3条。正是由于黄河能够广纳百川并与之和合共生,才形成滔滔黄河水浩荡东流的壮阔景象。

  黄河东流过程中广纳百川、不断壮大的现象,与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所出现的民族融合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四次大的民族融合,而且这些融合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发生地的。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为汉民族补充了新鲜血液;三是宋辽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在边疆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局面;四是清代的民族大融合,首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国境内各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心理。有专家认为,黄河源头文化就是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黄河的广纳百川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都具有相融相和、共生共荣的品格特征与精神气度。

  (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黄河在其运行路线上,遭遇过无数艰难险阻,但都被一一克服。仅黄河干流经历的峡谷,就有30多处。途中遇到的高山峭壁的阻隔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在黄河的流图中,出现了无数的迂回曲折。比如,在青藏高原上,它绕着积石山,回转180度,宛如远征队伍行进中的大迂回。到了甘肃以后,北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完成向北、向东再向南的大放大收之大手笔,又是一个180度大回环;而到了陕西潼关,一个90度直角拐,急流东去、拥抱大海,至此,一个巨大的“几”字宣告完成。黄河的整个流经过程,便是一个战胜千难万险的斗争过程,只是它采用了迂回婉转的战略战术。而当遇到非常时期,它更是以决堤的方式来展现其强烈的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如果抛开决堤带给人类的灾害不谈,单单从黄河生存的自然属性来讲,黄河的决堤,当然是一种冲破阻力、突破封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积极表现。

  历史上,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夺淮后的大黄河流域)爆发的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像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就在黄河流域的巨鹿展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黄河流域成为红色重镇,延安更是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黄河流域内人们的斗争勇气和斗争精神,与黄河抗拒征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交相辉映。

  (四)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黄河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的搬运工,创造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巨大空间,而黄河两岸的人们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与黄河文化,展现了无限的创造力。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先人们在世界上率先进行农耕作业,逐渐发达的农耕文明,为中国在数千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作出了贡献。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在方方面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文化与科技力量将世界其他角落的文明远远抛在后面,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世界上较早地建立了有效的国家形态,依靠国家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应该是最早且最重大的制度创新。而古代中国早期的国都,无一例外都建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发达的农耕文明,激发了人们方方面面的创造性,政治、军事、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如雨后春笋,流域内涌现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不计其数,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在流域的广大地区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道德精神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在长期的河流运动中,黄河将大量泥沙带入下游,逐渐形成了富饶肥沃、适合农牧业生产的冲积平原,包括位于宁夏中部的银川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和位于内蒙古与宁夏境内的河套平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此外,广大的华北平原,更是黄河、淮河、海河的冲积杰作。这些冲积平原,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休养生息、代代繁衍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自古至今,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米粮仓。对于黄河流域的人们、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把黄河视作母亲,并非完全出于某种图腾似的精神寄托,而是发自心底的无限感恩。黄河,把爱留给了华夏大地,留给了两岸的人们。

  黄河兼爱天下,黄河两岸的人们,更是把爱当作做人行事的信条。出生于黄河流域的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便是以仁爱为先,倡导天下为公。而儒家思想,在西汉以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能不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千古真理的重要证明:黄河,在让人们衣食饱暖的同时,也以她博大的胸怀,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综上所述,黄河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道德精神。

  三、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来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的培养、继承和发展。而黄河精神,其主体是黄河流域的中国人,来源于流域内人们在长期奋斗中的养成,其特点是打上了母亲河黄河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黄河秉性。因为黄河流域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所在区域的思想观念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从本质上讲,黄河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核心组成部分。

  第二,中华民族精神对黄河精神起着思想引领作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奋斗过程中所展示的精神价值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标签,必然对其他精神文化起着方向引领与思想引领的作用。黄河精神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在方向上、思想上接受其引领,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时代价值,最终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是,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引领的黄河精神,因为自身在具体内容上的特殊性特别是其所具有的黄河禀赋特征,必将产生独特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三,黄河精神的丰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一方面,中华自民族精神是对中国境内各种地域精神或区域精神、民族精神、行业精神等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金字塔的塔尖。黄河精神作为一种区域精神,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必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在某个区域、某个民族、某个领域的发扬光大,也需要结合本区域、本民族、本领域的具体实际,提炼出在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下的特殊文化精神或者说次文化精神。因此,黄河精神作为一种影响较大的次文化精神,对其深入研究并大力提倡与弘扬,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保护母亲河,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黄河永续安澜,让人民永享幸福,尤其需要我们研究黄河精神、弘扬黄河精神,让黄河精神开出新时代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绚丽之花。

  四、结论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下,对黄河精神的研究必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从本文的研究角度与研究内容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以往对黄河精神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今天,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黄河精神进行再研究,要对黄河精神进行重新定位,把它提升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不能把黄河精神等同于治黄精神。

  第二,研究黄河精神要研究人格化的母亲河的性格禀赋,掌握黄河运行对人类影响的规律特征,同时要从黄河与黄河两岸人们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结合中找到共有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黄河精神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与鲜活的人格底色。

  第三,研究黄河精神要与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四,黄河精神是不断丰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千秋伟业的宏大进程,黄河精神的内涵必定会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是由黄河精神的时代性特征所决定的。

  (作者系黄河交通学院校长、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