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闫德亮2023-01-16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沿黄九省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趋势、发挥优势,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呈现出主动作为、奋勇争先、蓬勃向上的态势。

  一、沿黄九省的文旅产业现状

一是文旅融合基础好。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终于携手同行。2019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化发展年,各地文旅融合举措陆续出台,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参加和体验文化活动的游客占比超过8成,其中博物馆、历史文化类景区和文化艺术场馆的消费平均增幅超过2成。沿黄九省区多为文旅资源大省,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核定国家保护单位5058处,其中国保单位较多的省份是山西(530处)、河南(419处)、河北(286处)、浙江(279处)和陕西(268处)。前五名中沿黄省份占据了大半。丰厚的文旅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是旅游收入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沿黄九省中的四川、山东均为文旅产业的万亿级省份,河南2019年的旅游收入为9607亿元,接近万亿元。可以说,九省区的文旅产业收入在全国占比较高。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常住人口数量过亿,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黄河流域乃至河南省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战略机遇显著。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各省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均作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例如甘肃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重点建设“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风情文化旅游带;山西提出完善“331”旅游布局,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河南编制了《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打造郑汴洛黄河国际文化旅游带,包括整合古都、黄河、运河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郑州、开封、洛阳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等。

  其实,作为黄河的地理枢纽和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河南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基础深厚,同时具备资源优势和口碑效应。河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播所引发的全国性武术热和旅游热,少林寺由此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河南文化旅游名片。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尚处于从政府接待向市场转变的时期,多数地区的旅游行业仍以自然资源类型的观光游览为主,人文体验相对较少。而河南的旅游发展始终将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河南4万多个旅游单体资源中,人文类占了63%;1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类景区占11个。旅游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为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河南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深沉的历史景观在中原大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化旅游产业是河南近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能,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产业支撑,更是能否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键指标。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2013—2019年,河南省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411亿人次,稳步攀升至2019年的902亿人次,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河南省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江苏和广东,但旅游收入尚未进入“万亿级”的第一方阵,说明旅游资源和产业效益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一是整体协同相对滞后。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省份、跨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近年,相比于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的有效协调,黄河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合作机制较为滞后,这也是长期以来各个省份共存的问题。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生态保护、遗产原真性保护,若各方不能协商出较好的平衡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效方案,将对流域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限制。

  二是资源利用不足。以河南为例,河南省的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仅仅局限于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对郑州的殷商文化、开封的汴梁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深度挖掘特别是展示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遗产文化的活化意识和行动不够;游客能看得到、看得懂、能体验、愿意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不足。

  三是品牌美誉度不高。黄河流域知名度较高的文旅品牌有“老家河南”“好客山东”“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等。“老家河南”品牌在国内众多区域文旅品牌中知名度高,但竞争力和美誉度不足。据人民网“2018全国文旅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河南省文化品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全国排名第9位,但品牌美誉度仅列全国第20位。沿黄九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多,导致旅游设施便捷度不够、服务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都反映在游客满意度、景区复游率等影响品牌美誉度的关键指标上。另外,以“天价海鲜”“宠物蚊子”“导游打人”“雪乡事件”等为镜鉴,如何防患于未然,避免给产业发展“埋雷”,如何在新媒体深度发展的今天应对负面舆情,都对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现路径

一是树立全局思维,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沿黄九省区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头部队。黄河流域包含国内多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区,如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文旅产业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国家重大战略。把沿黄九省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充分彰显黄河文化根源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独特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亮起来,把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发扬光大,打造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加强协同合作,搭建共赢平台。与长江经济带相比,目前黄河流域在战略地位、整体实力、城市集群、增长极城市实力、产业基础、研发能力、交通条件、要素禀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鼓励黄河流域城市和地区向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地区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并开展深度合作,在产业培育、产业分工、园区共建等方面形成紧密互补的联系。在构建沿黄九省区主要党政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职能部门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构建,为企业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同时,可借助历史研究协会、民营企业协会、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从不同领域共同推动合作发展,共同搭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平台。

  三是加快资源转化,发展文化新业态。充分挖掘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的历史资源,培育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带;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新业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等省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流域内各种历史遗迹和历史名城数不胜数,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区、中游的中原文化区和下游的齐鲁文化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因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独一无二的历史优势和文化资源,培育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旅游带与文化新业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是突破界限,多元联动。与长江相比,目前黄河通航条件相对较弱。要充分发挥沿黄九省区陆上交通尤其是高铁的串通联结作用。河南已经形成了“米”字形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结构,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交通基础。只有打破地域界限,促进多文化一体化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共赢。进一步深化沿黄九省区合作机制,融合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联动协同规划沿黄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文化长廊,突出黄河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破圈层界限,加强教育、科研、文博、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深入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增强全民文化认同,增进公众文化自信。

  五是凸显差异化发展,契合文化旅游消费需求。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彰显文化自信、显示品位需求及注重生活体验等迭代升级的特点。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转向景物吸引力、文化内涵和服务体验等方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满足观光旅游的单一需求向满足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重需求转变。要注重发挥黄河流域各省区、各地区的特色文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细分市场中错位式探寻产业生长空间。提升能够承载文旅品牌的历史渊源、文化沉淀和思想传承的优质产品,推进历史记忆与当代形象的有机互动,以互动、共享、共建激活文旅产业的价值空间。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