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讲好“黄河故事”早期文明篇章

  魏兴涛2023-01-16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郑州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深刻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号召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因其在史前率先开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并具有鲜明特点,可称之为仰韶文明,是中华文明喷薄而出的第一道曙光。“文化兴则国运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讲好“黄河故事”的黄河早期文明成就即仰韶文明篇,深化仰韶文明在黄河文化形成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对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首次证实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正式宣告中国拥有光辉灿烂且富有自身特色的中华远古文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揭开了考古学探索我国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经过近一百年、多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探索奋斗,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得到了极大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仰韶文化成为我国具有无可替代重要地位的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史前文化,共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内蒙古等9个省区。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据近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仅河南就有3000余处,其中豫西三门峡地区特别是灵宝市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更加密集,全国罕见。

  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跨度距今约7000至4700年,长达两千多年。仰韶文化持续的时间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初、早、中、晚四个时期,其中仰韶中期即庙底沟期,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仰韶文化分布区文化面貌空前一致,对外则具有极大辐射力。长期以来,仰韶文化成为认识、定位周边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标尺。

  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影响最深远的主干性文化。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通过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统分析,提出多元一统或多元一体“重瓣花朵”理论。他指出,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现代中国的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是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史前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史前文化格局中“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在大中原地区周围有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区和江浙文化区,更外层还有福建、台湾、广东、云南、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文化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位居花心。中原文化区的主体就是仰韶文化。韩建业认为,正是由于仰韶中期的强力扩张影响,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交融联系形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被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简称“早期中国”。

  二、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为深入认识仰韶文化的社会复杂化进程,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近年对豫晋陕交界区域河南三门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展了较全面的考古调查。三门峡地区是中原地区新石器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县市,其中灵宝盆地是仰韶文化尤其是其中期的核心分布区,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3处。这些遗址按照时代可划分为366处聚落,包含仰韶文化初期的聚落数量26处,仰韶早期聚落74处,仰韶中期聚落105处,仰韶晚期聚落44处,庙底沟二期文化聚落70处,龙山文化聚落47处。

  由于豫晋陕交界地区仰韶中期庙底沟期是在当地仰韶初期、早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整个仰韶文化中最为发达,也最早出现社会复杂化现象,因此发生的文明化现象应是中原早期文明的中心、源头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仰韶文化对外产生强力辐射,其与周边其他史前文化之间主要是影响与接受的关系。

  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区域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区域中心性大型聚落遗址呈集群式丛体状分布,聚落规模普遍较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或三周宽深的聚落环壕,防卫色彩浓重,尤其是出现了中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第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郑州青台遗址,可见仰韶中晚期的郑州至河洛地区文明化程度甚高,考古专家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这里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黄河文化之根。

  此外,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有距今6500年前仰韶早期四组沿子午线方向等距排列的大型蚌塑龙虎图案和特殊墓葬,其龙的形象十分成熟。湖北枣阳雕龙碑、河南邓州八里岗、淅川龙山岗、南阳黄山诸遗址发现仰韶中晚期结构复杂的套间房址,带有先进的木质推拉门等设施。作为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超大型中心聚落之一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面积达80余万平方米,聚落布局规划性强。仰韶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也是一处区域中心聚落,发现了一座高规格的特殊建筑F901,是前所未有的一座特大型复合体宏伟建筑。凡此都表明,各地各时期的仰韶文化曾生发出许多熠熠闪烁的文明光芒,有的正在壮大转化,有的甚至已经升华成为文明体,一起构成耀眼的仰韶文明的丰富内涵。

  由于仰韶文化的复杂化是在仰韶初期、早期阶段旱作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上先量变后质变并在仰韶中晚期出现的,是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背景下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长期积淀形成了世俗淳朴、务实重农、重贵轻富、王权至上、重族群集体、崇敬祖先轻淫巫神祇、兼收包容等诸多中原文明的基本品质,仰韶文化因起步早而成为中国最早文明化的史前文化。李伯谦指出,仰韶文化社会复杂化的特点、发展模式符合中原地区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社会背景,而这里正是中原龙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地域舞台。因此仰韶文化开启的中原和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一直被传承,其文明特质被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古代中国所继承和发展,为成熟的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深厚基础并产生深远影响,确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格调的趋势性方向,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根、正脉和魂髓。中华文明中许多优秀品质诸如务实民本、重视群体、维护统一、祖先崇拜、开放包容等,都开创于仰韶文化并被传承和发扬光大。当然,如果放眼全国,就整个中国早期文明的总体发展进程来看,仰韶文明只能是我国史前时期的早期文明甚至初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初级形态。

  三、讲好“黄河故事”仰韶文明篇章,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重大国策的今天,我们迎来了研究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机遇。同时在考古学科新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感到,仰韶文化并非文明探源的局外者,需要更加重视仰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重新评价仰韶文化的发展高度。一方面,由于仰韶文化时间长、分布广,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系统,我们在肯定以往研究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是已经开展较长时间的基础性的文化谱系结构研究仍有许多薄弱环节,既有资料原因所导致的时间序列上的缺环、地域空间上的不平衡或空白,还有因某些方面研究不够系统深入而存在的不确切甚至不适当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应继续重视基本资料,做扎实细致的基础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虽然仰韶文化已被认识到是中国最早开启文明化进程的史前文化,其发达的文化成就和优秀厚重的基本特质对周边及其后的诸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诸如仰韶文明的形成背景、动因及具体过程,仰韶晚期文化低潮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原早期文明的起伏演进及发展模式、与周边其他史前文化或文明的关系,仰韶文明或中原早期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对黄河文化发展壮大的贡献,仰韶文明或中原早期文明核心品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禀性精神在成熟的华夏文明中的沿袭承递等许多问题,要么已有一定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理解,要么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倾力探究。唯有如此,才能够充分廓清仰韶文明的根本特征、精神实质与价值取向,充分阐释黄河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可见,黄河早期文明即仰韶文化所蕴含的文明成就是“黄河故事”中的重要篇章,大力加强仰韶文化研究,全面深刻地揭示其文明内涵,已经成为当前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使命。深挖仰韶文明核心价值、系统保护好仰韶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标志性展示项目,是阐明中华民族根与魂、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举措,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指示精神,坚决遵照讲好“黄河故事”要求,以仰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为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黄河文化建设,深刻揭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辉煌历程,弘扬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