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什么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套用词典中“黄河流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定义?这个定义是否具有科学性?“黄河文化”的本质内核是什么?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准确定义“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之后,A·L·克鲁伯和克赖德·克拉克洪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一文,从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论的、结构性四类列举了160余种文化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有300多种,其中有不少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想给“文化”下一个定义,这些定义有些片面不够精准甚至自相矛盾。
在我国,文与化的合用较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现代以来,不少学者都对文化下过定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广义的文化概念,是经过苏联过滤了的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早期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化概念而形成的。他们主张把文化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来看,即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此种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大体上是沿袭了英法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概念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层面。
关于文化的定义,各种词典和工具书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规定。1977年出版的《辞海》所言,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来,198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986年版的《辞海》、1987年版的《中国文化辞典》都把原来的文化主体由人民群众改变为人类,这与苏联的《哲学百科全书》文化概念是完全一致的。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在其浩瀚的著作中没有给“文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1876年,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劳动。
在恩格斯的“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劳动”的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概述,我们吸收各方的智慧和长处,本着简明扼要又抓住本质的原则,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念(取向)的对象化。所谓对象化,本来指的是劳动的对象化,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外化于对象之中。对象化在这里是广义的,简单的理解就是“化于对象之中”,而这个化的过程一定离不开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那么文化的定义就是一定主体(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外化于对象之中,既可以指过程(当动词用),也可以指结果(当名词用)。
由此,我们可以给黄河文化下一个比较精准的定义,一个精准的定义一般包括外延和内涵。如果说黄河文化这个定义的外延是“黄河物质文化、黄河制度文化、黄河精神文化、黄河流域文化、黄河区域文化、黄河考古与历史文化、黄河水文化、黄河生态文化、黄河组织文化、黄河政治文化、黄河社会文化、黄河经济文化、黄河科技文化、黄河治理文化、黄河开发文化、黄河工程文化、黄河交通文化、黄河民俗文化、黄河名胜文化、黄河旅游文化、黄河文学艺术、黄河故事传说、黄河文化产业、黄河文化载体、黄河杰出人物、人民治理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流经各省区的主体文化,如秦陇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所谓“黄河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观的对象化,对象化于黄河或与黄河有关的事物之中。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时,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滚滚黄河水,深深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的这段话指出了黄河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诠释黄河文化的内涵。
我们检索收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具有代表性的多种定义,如“博大雄浑的气魄,凝重深沉的性格,质朴无华的品质,化育众生的胸怀”;“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的精神、思想和意识:创造、民本、人文、仁义、和合。具体地说,就是创造意识、民本主张、人文精神、仁义道德、和合思想”。黄河“以恢宏的气度,开阔的胸怀从四邻地区和各国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她以兼收并容的气度,接纳百川汇聚干流,终于铸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的以下四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黄河文化内涵大致有四个层面:一是指中华民族以及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指中华民族及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三是指流域内劳动人民以及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四是指广大黄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多元融合,崇德利用、贵和尚中等是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海纳百川、博大包容、求同存异、民胞物与、共生共荣”等成为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另外,“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情怀、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众志成城;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达到的生活生产力水平,等等,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是发生在黄河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可见,“黄河文化”定义中关于她的内涵的核心还是价值观层面的,这反过来印证我们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比较科学准确的。那么,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哪些价值观念对象化于黄河或与黄河有关的事物之中呢?比如,几千年以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像黄河一样顽强生存,生生不息;比如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包容性极强,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奋斗,像黄河接纳各支流一样兼容并包;比如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奋勇向前,勇于创新,像黄河一样推陈出新;比如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和睦相处,像黄河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等等。因此,我们认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就是:生生不息、团结奋进、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推陈出新、兼容并包、利万物而不争,等等,当然还可以作出更多的概括。思路决定出路,由于精准地定义了“文化”,并按照这个思路来定义“黄河文化”,我们可能就抓住了“黄河文化”的精髓和本质,起码为我们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