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黄河源头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探讨——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

  沈秀丽2023-01-16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深厚悠久、源远流长,既有共性因素又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和展现出不同特色。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省内干流长1694公里,占干流总长度的31%。青海黄河流域涵盖了8个市、州35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78%;总面积283710.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4%。青海以高远、广阔的地势,丰饶的资源和多元的文化决定了其深厚、悠长、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青海黄河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河源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是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富集区。青海黄河文化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它是一种发源地的象征性文化,是一种万物共荣的生存文化,是一种传承融合的多元文化,也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文化。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如何将黄河源头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集区域)东部黄河谷地,黄河流经全域近90千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

  (一)循化特色黄河文化资源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由于位于黄河谷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循化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因县城东部有积石峡谷而被称为“天下黄河循化美”,因循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的美景而被誉为“青海的西双版纳”。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为诱人的是循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如1986年在境内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嘴子遗址,是研究仰韶文化的新资料,价值非常珍贵,也使得循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循化境内还有在青海省排名第二的清真寺——街子清真寺,有象征撒拉族发祥地的骆驼泉,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循化十世班禅大师故居,有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光清真寺,有历史文化名镇——循化街子镇等。循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珍贵,撒拉族服饰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刺绣、黄河石艺等都颇具特色。由于循化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青海省在循化设立了省级循化撒拉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循化特色文化价值特征

循化黄河文化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青海黄河源头文化。它主要体现出以下价值特征:首先,循化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是研究青海黄河源头文化的重要资料。其次,循化文化有着鲜明的艺术价值,珍贵的非遗、文物是民间艺术瑰宝和各种手工技艺。最后,循化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丰富的宗教、民族与民俗文化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思想,蕴含着民族团结价值。更重要的是,循化文化有着极具特色的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是青海黄河源头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整个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循化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遐迩闻名的“撒拉族发祥地”,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2万人。黄河流经循化县境9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300米(其中县城所在地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86℃,是全省海拔较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俗文化独特、生态宜居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在青海有“小江南”的美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势,循化县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2019年循化县实现全县游客接待量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8亿元以上。

  (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循化县充分利用县域内历史、人文、自然、风俗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撒拉族绿色家园,打造撒拉族品牌,构建民族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文化内涵,经营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服饰加工、撒拉族刺绣、黄河石艺、藏族手工艺品、绒毛画等为文化主产业,以“撒拉人家”农家乐、重点景区、文化旅游产品批发零售业、文化社会娱乐服务业等为辅产业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了以伊佳、博艺、圣驼、岗拉、沙舟、撒拉印象、孟达天池、骆驼泉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企业。目前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户5家、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家、从事餐饮服务的“撒拉人家”1680余家,从业人员达05万余人,总资产达62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年均增长25%,2018年实现产值1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动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循化县围绕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的目标定位和“打文化牌、走特色路、谋发展策”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上,突出古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伊斯兰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宗教人文文化这五大品牌,主打撒拉族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旗舰,依托特色资源和擅长优势,培育了一批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餐饮经营服务、民族服饰加工、木雕技艺、民俗博物馆、网络文化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实体,并通过产业开发和链条延伸,努力把循化建成青海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西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发源地。

  (三)不断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依靠循化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借助“撒拉族绿色家园”“高原西双版纳”“黄河上游流动的风情走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品牌,打造了以孟达天池、黄河清水湾为主的自然生态文化,以骆驼泉景区和撒拉人家、班禅故居为主的民俗文化,以西路红军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以县城、波浪滩景区为主的休闲度假等旅游精品线路,把文化与旅游紧紧融合起来,以文化品牌丰富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宣传,扩大文化知名度,按照“大活动促进大宣传”的思路,有特色、高水平举办“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国际男篮争霸赛”“西北五省区花儿会”“撒拉族旅游文化节”“多彩孟达摄影展”“孟达天池千人徒步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现代网络媒体宣传工作,设立专题网页,强势推介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循化文化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循化县虽然利用黄河上游特色文化产业,走上了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之旅。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受限;受少数民族传统守旧文化观念的影响,群众重视教育程度不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业虽初具雏形,但产业开发层次还比较低,没有形成旅游龙头企业;特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速度较慢。

  三、循化特色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丰富的黄河源头特色文化资源是循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是循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与弘扬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发挥循化红光寺、循化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循化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等的教育功能,大力提高旅游的社会效益。

  (二)进一步深入节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升循化特色节庆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加深节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如:循化每年四月举行的循化旅游文化节,每年8月举行的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每年9月举行的循化辣子节,以及在循化举行的国际男篮争霸赛等节庆赛事活动,扩大节庆、赛事的宣传力度和范围,做好赛事冠名、招商等工作,推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力度。充分发挥节庆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宣传循化,推介“多彩循化”“高原篮球之乡”,使循化成为黄河源头文化旅游的名胜。

  (三)进一步加快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循化的黄河石艺画、撒拉族服饰、撒拉族刺绣、绒画、黄河沙画等手工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撒拉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擅长绣梅、兰、竹、菊等花卉及各种植物,使得撒拉族刺绣远近闻名。撒拉族人民将刺绣文化的艺术造型应用在黄河石艺画的创作中,用黄河石粘贴的梅、兰、竹、菊石画,显示出了无限的文化魅力,深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将循化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扶持非遗传承人通过对自身的技能深入挖掘和创新,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弘扬非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作再提升,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

  (四)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既融合了影响其300多年的伊斯兰文化,又受到周围环境中藏族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在婚嫁、节日、服饰、饮食、居住、农业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撒拉族的婚礼、歌舞、饮食文化都独具魅力,应该深入挖掘撒拉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传承撒拉族民族文化,增强撒拉族的民族认同和循化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