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关于“十四五”时期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李庚香 李新年2023-01-16

  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深入学习“两个准备”重要论述,不仅对精准把握当前世界形势变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河南精准编制“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打造“一体两翼、大象起舞”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视察,要求河南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内涵和质量不断提高,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并向30版发展的历史进程。从2003年提出中原城市群建设构想到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新型城镇化的10版。2016年,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使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步入20版的快车道。“十四五”时期,河南要聚焦打造新型城镇化30版,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为主体,以洛阳、三门峡、南阳和驻马店、周口、商丘为两翼,以信阳“象鼻”和安阳、濮阳、鹤壁“象尾”起舞互动,着力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推动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平台。一是强化龙头带动,高水平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要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中枢、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快郑州向北跨河发展,同时深化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扩大与平顶山、漯河区域联动,不断提升郑州的城市能级和首位度。二是积极打造“洛阳引擎”,形成洛阳、三门峡、南阳新型城镇化之翼。洛阳要着眼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和特色文旅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三门峡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用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合作平台。南阳要发挥人才和文化优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三是以驻马店、周口、商丘为基础,形成黄淮地区乡村振兴之翼。黄淮地区属于传统农区,是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也是实施新型城镇化30版的关键一翼。对黄淮地区的扶持,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生态账,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机遇,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积极接受长三角、淮河经济带辐射,推动城镇化水平走上新台阶。四是以信阳为“象鼻”,以安阳、濮阳、鹤壁为“象尾”,形成“大象起舞、首尾互动”之势。信阳紧邻湖北、安徽,是河南的南大门,要发挥好“一红”“一绿”优势,在弘扬大别山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畅通河南省向南开放渠道等方面积极作为,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安阳、濮阳、鹤壁要立足区位、工业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山东合作,共创发展机遇。

  二、打造“中国粮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防疫、粮食等战略物资贸易进行约束,凸显粮食战略至高地位。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将粮食能源安全提高到新的政治高度。河南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十分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压舱石”作用。“十四五”时期,河南省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好“金扁担”故事,着力打造集农产品研发、加工技术、行业标准、期货市场于一体的“中国粮谷”。一要用心做好“两藏”大文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党中央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的重大战略。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这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粮食产能,推动“藏粮于地”;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发展“无接触式农业生产”,利用人造卫星、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及5G技术为粮食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藏粮于技”,让“中国碗”盛上更多优质“河南粮”。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在确保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满足群众“吃得好”的需求。三要整合全省农业教育技术创新资源。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涉农科研院所的优势农业技术及创新资源,创新校地协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建成与农业大省、强省相匹配的一流农业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建立中国农产品研发中心,围绕农产品深度研发、精深加工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打造中国农业行业发展高地,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四要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农”字号平台。郑州商品交易所是我国最早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农副产品期货交易所,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要将其升级打造为世界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决定的“中原之音”。“黄淮四市”中的驻马店市,已连续承办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系目前我国唯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题的5A级展会,要持续做大做强这一平台,带动“黄淮四市”成为农业投资的热土。

  三、启动新时代黄河文化新地标工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文化地标作为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意义深远的文化符号、群众生活的精神驿站,是增强文化软实力、辨识度的重要依托,是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地标蕴含的时代价值,启动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启动黄河文化新地标建设工程,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培根铸魂。一要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黄河文化地标。汇聚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学者智慧,通过举办黄河文化地标座谈会、高层论坛等活动,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代表黄河文化根与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黄河文化地标,深刻认识黄河文化地标的历史性价值和标志性意义。二要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如,嵩阳书院系宋代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位居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有着厚重的河洛文化底蕴,作为嵩阳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结合河南省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其打造为集研、学、游于一体的全国一流“黄河文化学堂”,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新地标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家园。再如,人民胜利渠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标志。要加大黄河治理文化研究,将人民胜利渠渠首打造成为展示我们党治理黄河、造福人民丰功伟绩的主地标。三要实施黄河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全国主要城市、世界舞台,宣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厚重精彩的“黄河故事”,提高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让古老黄河成为可亲近的母亲河、可凝望的景观河、可诉说的文脉河、可寄托的幸福河。

  四、推动南水北调精神上升为新时代河南精神

南水北调工程孕育了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工程建设领域,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更是新时代河南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南水北调精神上升为新时代河南精神既是时代所需,又是人民所求。“十四五”时期,要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一要集中优势力量,深入研究南水北调精神。要深入研究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大国力量、大国工匠、大爱无疆、大义担当精神,深刻阐释其时代价值。建立省级南水北调精神研究中心,整合研究力量,汇集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精神作出精准概括。加强党委政府、智库、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深入研究南水北调精神的合力;在省内报刊及新媒体开辟“南水北调精神研究”专栏,组织引导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究。二要创新形式手段,形成立体宣传强势。坚持线上线下互动联动,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既要着力建设一批如南水北调博物馆、移民馆等精神展示场所,又要用好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渠首、穿黄工程等实践教育基地,更要适应新时代传播特点,融合书籍、报纸、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南水北调精神的大众化传播。三要多方融入,引导干部群众深入践行。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人才教育规划,真正让南水北调精神融入河南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接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利用高校、街道、社区等场所,加大南水北调精神宣传力度,增强学习的仪式感,引导群众积极学习、主动践行南水北调精神。

  五、提升中原智库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河南的中原智库建设也应运而生。“十四五”期间实现河南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用正能量促进发展高质量的大省新路,离不开高水平中原智库的智力理论支撑。一要强化改革思维,推动中原智库建设转型升级。要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现有体制内智库在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等方面转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升级;激发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活力,促进民间智库发展;探索建立河南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提升智库建设水平,努力破解制约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二要建立智库供需对接机制,进一步提升智库研究水平。建立党委政府决策需求发布机制,畅通智库研究成果报送渠道,引导智库精准对接决策需求,真正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提供更具专业理论素养、更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探索打造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推动更具国际视野的中原智库建设,扩大智库成果交流传播影响力。三要推进中原智库联盟建设,打造多元发展、良性互动的智库矩阵。发挥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系全省社科界五路大军的作用,支持其牵头成立中原智库联盟,加强各类智库交流合作,推进跨界融合,实现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以2010年河南省发改委批准立项的河南社科中心建设项目为基础,打造集全省智库交流合作、资料信息收藏与服务、研究成果展陈等功能于一体的智库工作者之家。四要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尤其是河南籍在外专家学者,与省内专家学者共同为河南发展把脉问诊。制定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具体措施,在职称评定、成果评价等方面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培育涵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着力打造“智库豫军”。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