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郑州都市圈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

   耿明斋2023-01-16

  一、都市化聚集是现代化的基本形态,也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

都市化聚集是现代化的基本形态。聚集发展是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其背后的驱动力量是共享和分工协作深化所引致的效率。与传统农业产业相比,现代工业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公共基础设施支撑和共享,因为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其结果就是特定空间产业的高度聚集,以及人口聚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聚集,城市由此形成。产业聚集规模越大,人口和各种服务设施聚集规模也越大,由此循环往复,城市规模也越滚越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超级大都市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共享和聚集还带动市场规模扩张,衍生更多产业和更多更高层次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要素聚集。共享和聚集也推动分工深化和广泛合作,从而形成相互链接、相互支撑、互为环境的现代城市生态,进一步强化聚集。这就是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要素持续高度聚集和都市化势头不减的基本内生因素。

  曾有一种规模成本递增和都市空心化的观点比较流行。实际上,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和规划理念革命早已克服了上述城市扩张障碍。通过发达的轨道交通和各种基础设施配置系统,从中心城市向外拉伸,就在核心区周边形成若干个节点和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中心城市的相应功能也有序向外分流,从而形成与中心城区高度一体化的多节点、多组团现代化都市连绵区或都市圈形态。

  都市化聚集也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放在一个大尺度空间比如省域范围看,核心城市及其都市圈的功能在于大规模吸纳人口,增大边缘区域人均资源占有规模,提高效率和增加收入。同时向外输出要素,向更大空间拉伸产业链条,优化区域分工布局,连接外围区域进入发展快车道,提升整个区域的效率和发展水平。

  二、倾力打造郑州都市圈,提升河南经济竞争力

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也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国家层面,京沪广深等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以及围绕这些核心城市所形成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不仅带动沿海发达地区进入世界瞩目的高水平发展区域之列,而且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支撑。在省域层面,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山东半岛、辽南等次级都市圈,也显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支撑力,各自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也不断加强。

  纵观天下,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省域之间的竞争是各自核心城市及其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因为其持续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因此,各省都把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上。河南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我们从2003年提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到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包括自贸区、科创区、大数据、跨境电商等各种功能性空间设置等,一直都在围绕做大郑州、提升郑州品质做文章。尤其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规划建设,把打造郑州区域核心城市及都市圈提升到了新高度。然而,虽然我们做了空间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提出了一体化目标,但一体化推进却并不令人满意,郑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并未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都市圈内多个同级别独立行政区域之间因制度屏障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下一步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拆除制度壁垒,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从而推动要素在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自由流动。

  三、完善体制机制,提升郑州都市圈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

都市圈内各同级行政区域之间的制度屏障,本质上均源于公共产品创造和供给的制度安排。由于计划经济的遗存和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公共产品创造和供给方式至今没有合理分级并明确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分解责任。大部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创造和供给都由省辖中心城市一级政府承担。由于不同城市区域发展水平和财力差异,其公共产品创造能力和供给水平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城市区域在竞争和留住优质资源方面就更具优势,能力差和水平低的城市区域也会努力阻止要素流出,各自都有设置壁垒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动机。一些都市圈破除要素流动壁垒的办法是城市合并,但合并后的都市圈与外部空间仍会存在壁垒。况且,总不能无限度地合并。所以,合理的办法还是研究壁垒的性质,通过改革找到突破口,最大限度地推动要素在城市间自由流动,也为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要素自由流动探索路径。

  根据我们的研究,郑州都市圈破除障碍的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首先是规划的开放和统一。五个城市要在规划方面充分协商和协同,做一张规划图而不是仍像过去那样做五张规划图。目前各市都在紧锣密鼓地依据“三规合一”原则做空间规划,要加快协调统一,否则,空间规划一管数十年,一旦形成合法文本,就会对都市圈一体化造成更大的困难。

  二是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都市圈一体化的优先选项,也是最容易做的选项,从郑汴一体化开始的一体化过程取得的最大进展就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但是由于线路建设责任按行政区划分担,也常常有同一线路工期不同步,从而影响整个线路如期投入使用的案例发生,这也是由财力差异和利益相关度不同造成的。建议都市圈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建设过程统筹协调,可以尝试设立统一的指挥部,统一筹集和使用建设资金,并确定分担方式,保证统一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推进。

  三是严格规划实施,合理引导产业项目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相互支撑和功能互补。都市圈统一规划中各市域空间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并有相应功能落地空间的控制性规划,且这样的规划应具有约束性。在尊重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高层协调机构进行合理引导,以保证相应符合特定功能的项目进入规划空间,保证功能空间依规形成。

  四是推动郑开同城,建立一体化示范区。郑开同城是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优先选项,也有郑汴一体化实施15年所奠定的良好基础。所以,应该以推动郑开同城为目标,按照公共产品同水平统一供给的要求,建立示范区。示范区范围可以是重新划定的特定空间,但最好是涵盖郑州开封两个主城区。示范可从医保、社保统一供给开始,逐步拓展到基础教育统一标准和文化体育交通公园休闲等功能设施共享,最后是产业布局项目落地等方面建立协同及利益分成机制。

  五是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所有上述拆除要素流动屏障的举措都涉及权利和利益关系调整,因此都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才能落实。建立强有力协调机制的方式是在省级层面设立领导组,并依托发改委设立办公室及相应工作组。由省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市主要领导和省直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组成员,发改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及工作组组长,各市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制定规则,建立工作机制,重大事项由领导组决策,办公室及工作组组织实施。

  (作者系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