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后疫情时代如何保就业、稳经济、保民生

  范会芳2023-01-1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意味着我们要做好长期抗疫的准备。

  受疫情冲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另外,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攻坚之年、收官之年遭遇特殊时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任务更繁重。

  “六稳”“六保”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中心工作。做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危中寻机、聚力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一、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在“六稳”和“六保”中,就业都放在第一位。可见,就业作为民生福祉所系,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稳就业就是稳民心,也是扩大内需、恢复增长的关键。

  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疫情前期一方面是务工难,一方面是招工难,后期则转为下游需求下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随着复工复产的大力推进,大部分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解决,但企业用工短缺和部分劳动者无法返岗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人社部门从供需两端入手,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和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机制,打通返岗“堵点”,接上复工“断点”,畅通劳动要素流动,提升供需对接效果。除此以外,还要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开发农村和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就业潜力,加大对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在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绿色发展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2020年就业季形势复杂而严峻,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疫情对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一方面是庞大的应届毕业生规模,一方面是因疫情不断缩减的企业招聘计划。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线上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国有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同时,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其他事业单位等也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为“稳就业”作出贡献。其次,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多种方式实现灵活就业,对于想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创业指导和创业贷款支持。另外,还可通过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缓解就业难题。基层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学校,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干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都是年轻人大展宏图的舞台。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把抗疫斗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心态,投身西部、基层等更广阔的天地干事创业。

  二、稳定经济运行,关键是稳住市场主体

牢固的经济基础是就业问题的“底盘”,保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就业,就谈不上增长;反之,没有增长,自然难就业。就业要有经济支撑。因此,保就业必须首先稳定经济运行,关键是稳住市场主体。

  “六保”中保市场主体,就是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本身资金储备少、抗风险能力不足,疫情冲击更是让它们雪上加霜,这也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有些企业出现暂时性的经营困难,正面临订单下滑、复工率低、招工难、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冲击。在企业复工难、农民工复岗难的叠加下,稳就业面临巨大考验。

  为此,各部门要坚持常态化服务企业机制,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真实诉求,找准企业发展症结,进一步抓好企业反映问题办理,限时交办、限时办结、定期跟踪,开展惠企政策宣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分类施策有力有效稳定企业生产运行;要紧盯重点项目,精准施策发力,真情真意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积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大力发展线上经济,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产业链复工复产、达产达效;要及时解决项目企业疫情压力下资金周转困难的“痛点”,破除项目企业在大疫之年复苏发展的“枷锁”,助力河南省经济平稳向好发展。同时,企业本身需坚定信心,善于利用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化解困难局面,勇于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受疫情冲击,不少企业和项目延迟开工,导致部分务工人员无法按期工作,有的务工人员在一季度基本没有获得务工收入。长时间不返岗或者返岗后收入偏低,会对部分低收入户经济收入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存在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现象。

  针对疫情冲击对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众、失业人员等基本生活。要结合“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充分发挥驻村帮扶的优势,做好贫困户的排查和预警,及时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和饮水安全保障等问题,确保脱贫质量不缩水。要重点关注农村贫困户、低收入户基本情况,及时给予救助帮扶。对疫情期间新增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贫困户人口,通过政府兜底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扶贫,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稳”“六保”稳的是经济底盘,保的是基本民生。只要做好“六稳”“六保”,经济运行的态势就是有保证的,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牢固的,社会大环境就是稳定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就是可期待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作者系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