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保市场主体是“六稳”“六保”的关键着力点

  杨玉珍2023-01-16

  2018年7月,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的形势,中央审时度势,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经济衰退,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第一产业下降32%、第二产业下降96%、第三产业下降52%),企业、家庭、政府部门等经济主体陷入危机,一季度进出口均出现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严重恶化。鉴于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基础上,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六保”任务。

  一、保市场主体是“六保”可持续推进的关键

“六保”“六稳”紧密联系,统一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但又指向不同。“六保”侧重过程,“六稳”侧重结果;“六保”是问题导向,“六稳”是目标导向;“六保”是底线,“六稳”是高线。目标是“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六保”“六稳”每个都要做好,但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无论是“六保”还是“六稳”,核心问题都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就业、保民生是“六保”和“六稳”的牛鼻子,是工作重点,也是底线。

  民生怎么保?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政策,但受制于财政等约束,民生可持续的保障还是靠就业实现。当务之急是保居民就业,保居民就业就成了“六保”之首。以保就业的链条向下推: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基础力量,既保了民生又注入了经济增长活力。中央明确提出稳就业的目标,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那么,谁来提供就业?向上追溯,答案应该是政府和市场主体。政府自然可以出台一批基础设施等投资计划直接创造就业,或者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来稳就业。但稳就业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企业。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总就业人数776亿,第一产业占61%、第二产业占276%、第三产业占463%。在非农就业中,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占92%,超过90%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企业是就业的提供主体。保企业、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居民就业,保居民就业就要保企业、保市场主体。因此,保民生必须稳就业,稳就业必须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是“六保”可持续推进的关键。

  二、保市场主体的两种方式:输血与造血

市场主体主要由企业与家庭组成,家庭既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又是消费需求者,家庭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就业状况,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取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市场需求越旺盛、企业扩张能力越强,就业越充分,家庭消费需求就越大。稳住经济基本面,就是要保市场主体,关键是企业这个市场主体。

  政府在保市场主体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方面是政府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造血”的方式增强企业活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本年度为企业新增减负25亿元,降低工商业电价以及宽带和专线资费,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强化企业的金融支持等,目标是“留住青山,赢得未来”。这些都体现了政府的“输血”行动,“输血”行动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输血”的方式和效果,要求做到三点。一是“输血”是否及时。应该在市场主体最需要政策支持时政策及时落地,不能等市场主体病入膏肓时再用药,已经无法起死回生了。二是“输血”是否精准(血型对不对)。企业的难题是千变万化的,“一刀切”的政策很难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解困政策必须精准。三是“输血”是否畅通。2014年以来,中央就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政策,但实地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反映没有切实感受到政策优惠,有时政策落实中间环节太多,等政策下到企业,企业已经濒临倒闭。因此,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相关减税降费、增加的财政开支要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以“输血”的方式保市场主体短期内见效比较快,但可持续存疑。比如减税降费会压缩财政收入,扩大政府开支会增加财政赤字;扩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有助于利率下行,减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但可能导致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保市场主体不仅需要及时向企业“输血”,更应重视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的维持和增强,通过营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以及通过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来重塑市场主体,提升企业走出经营困境的自身能力。

  三、重在建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长效机制

在结构性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双重冲击下保障企业存活下来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除必要的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市场机制来激发企业活力。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正式发布。两个意见的发布是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保市场主体的制度保障。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发布的两个重要文件,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意义重大。

  长效机制的确立,一要优化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首先,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其次,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为企业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最后,要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二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就业保民生。我国12亿市场主体中(涵盖企业类型大、中、小、微、个),有3000万个中小企业,7000万个个体工商户,近亿的市场主体大部分是民营经济,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首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突破“旋转门”“天花板”“玻璃门”,排除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招投标歧视,实现公平竞争。其次是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我们相信,“及时、精准、畅通的输血机制+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等长效造血机制”,通过保市场主体,可以实现保居民就业和保民生两大任务,真正实现“六保”“六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