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贫困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使长期贫困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并顺利实现稳定脱贫,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高质量脱贫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有效方法。
一、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我国城乡之间表现最为典型。一方面,很多城市生产要素集中,各种财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却一直比较贫困。这些年,我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探索,进行各种方式的扶贫,确实富有成效。根据我们到农村多地调查了解的情况分析,在整个扶贫过程中,对农村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是产业扶贫,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效集聚资源。产业扶贫可以促进城镇资源向农村倾斜,弥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素资源不足的短板。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能够促进我们的党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等面向贫困人口投入政策、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促进贫困地区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生态,起到资源向贫困地区集中的作用。
二是培育产业优势。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特色地域品牌,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新优势。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经过方方面面努力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成特色产业,并逐步推动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产品,如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业等依托乡村资源衍生的新业态形成一个产业链,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变为进军市场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是注入发展活力。产业扶贫可以通过“人”的改变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办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一定的就业技能岗位培训,使当地农民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能力。而一旦当地贫困人口中大部分人员都拥有一定的就业技能后,这些农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很快就可以完成从过去“要我脱贫”到后来的“我要脱贫”的重要转变,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就业能力提升了,自然而然就会实现稳定就业,并提高收入水平,稳定实现脱贫。
二、产业扶贫的若干模式
所谓产业扶贫,主要是指在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中结合当地实际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让贫困者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机会的一种扶贫模式。根据在全省各地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全省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业扶贫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巧媳妇工程”模式
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组织推动的以引进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河南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巧媳妇工程”在全省20多个县市铺开,这种模式利用沿海地区近年服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和河南省人力资源比较充裕的优势,在很多县市产业集聚区或者服装专业镇打造服装产业集群,推动河南省服装产业快速扩大规模,促进了所在县市大量女工就地就业,尤其是解决了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大幅度增加了贫困户人均收入,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淮滨县,从2015年引进第一家纺织厂,2017年开始引进服装厂,至目前县服装产业园区拥有服装企业42家,年产服装2000万件,年产值30亿元,纺织服装从业人员达25万人,同时在乡镇建立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近30家,就地吸引大量妇女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服装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带动当地3万多人就业,成为产业扶贫的成功范例之一。与河南省服装协会合作的20多个市县,共推进建成“巧媳妇工程”服装厂6800多家,安置留守妇女等就业70多万人,人均工资3000元/月左右,带动近20万贫困家庭脱贫,成为全省影响比较大的产业扶贫项目。
(二)全域旅游模式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有机整合,集中力量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201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全域旅游”,并成为“两会”期间的热词,引起全社会重视。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各地旅游业发展很快,不少市县都在探索全域旅游的发展之路。其中,淅川县已经取得比较大的进展。该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该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走出了一条水源区绿色崛起、转型发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全县以景观化发展为方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等为重点,实现农旅、林旅、文旅、农家乐等多种形式融合发展。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创综合效益30亿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保持了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各地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发挥青山绿水优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山区贫困人员稳定脱贫。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健全的基层党组织和一个德才兼备的党支部书记,一般还要依托一个特色产业或有一定影响的企业。这些年,我们全省涌现了一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典型。像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及京华实业有限公司、新乡县七里营镇的刘庄村及华星药厂、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团公司、临颍县杜曲镇北徐庄村及北徐集团公司等。在产业扶贫的探索中,也进一步涌现出一批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位于嵩县东南部的黄庄乡三合村曾是当地最穷的山村之一。“地在山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来,要啥都没啥。”三合村用一段顺口溜描述过去靠天吃饭时全庄的贫穷状况。全村415户,133户都是贫困户。贫困曾乌云般遮蔽三合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2016年,村中外出求学归来的年轻人冯亚珂是村里第一个通过发展旅游致富的带头人。他用筹集到的150万元资金在三合村建了首个农家宾馆,主要接待写生学生,开张半年宾馆就创收20多万元。冯亚珂的成功让村里百姓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前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党支部带领全村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先后与70余家画室签约,成了风景优美、远近闻名的写生专业村。如今,25家农家宾馆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收入约400万元。近年,更多像冯亚珂一样的年轻人被吸引回乡创业,三合村已逐渐发展为集写生、摄影、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2018年,三合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在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上稳步前行。
(四)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模式
作为四季分明的中原大地,物产丰富。近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地方性特产,经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推广、科学营销,逐步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依托。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荥阳市河阴石榴,就是以特色地方性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之一。荥阳市高村乡(原北邙乡合并到高村乡)刘沟村河阴石榴基地,原本只是一个地方性特产,现在成为闻名遐迩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秋节很多人喜爱的重要礼品。由于刘沟村地处邙山,北临黄河,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这里土质松软,加之特有的地势、坡度,非常适宜石榴的栽培。为了保护河阴石榴独特的品质,推动河阴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荥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先后制定了《河阴石榴地理标志标准》《河阴石榴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石榴苗木及繁育技术规程》《河阴石榴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和相关规程。在荥阳市质量技监局的协助下,市农业局通过品种改良、推行标准化种植和合作组织建设,基本上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良化、栽培模式化、产品标准化,使河阴石榴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相继建成了“河阴石榴文化活动中心”“河阴石榴研究所”“石榴盆景研究协会”“河南省荥阳市河阴石榴开发有限公司”“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河阴石榴生产合作社”等。目前,河阴石榴基地的石榴栽培面积达45万亩,拥有国内外优良品种140多种,石榴挂果面积3万亩,年均产量3000万公斤,年均效益3亿元,形成了北部邙岭长达15公里的河阴石榴产业带,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支撑。
(五)特色小镇模式
近年,全省各地依托当地传统文化与资源禀赋,在挖掘特色、创新产业形态上下功夫,使全省形成了一批越来越有影响的特色小镇,帮助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打开了产业扶贫的门路。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创客小镇调研,实地了解当地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创客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引起方方面面对该小镇的关注。其实,提起“创客小镇”,很多人会想到硅谷的车库;而谈起创客小镇的“文艺范儿”,你也许能闻到塞纳河畔的咖啡香。一般人可能想不到的情况是在鄂豫交界处的大别山区,一个传统村落竟把这两个时髦词汇“混搭”在了一起,建成了颇受关注的特色小镇,而且近年发展情况比较好。该创客小镇被青龙岭包围,距离新县县城24公里。所在地大塆村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81家住户,有295位村民。6年前,这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落,虽然房屋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环境破旧,当地没有什么产业,大多数青壮年只好外出打工,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117人。2014年,该村请相关设计团队对原有村落进行规划改建,在升级道路、供排水、垃圾中转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保留了村落特殊的历史风貌和结构特点。2016年,“乡村创客”的发展理念启发了当地人。他们与上海的一家旅游管理公司合作建起了河南省首个“乡村创客小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创客小镇建起了皮影戏院、“80后”怀旧童年体验店、女朋友的店等,小镇里古雅的豫南民居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来这里写生,让山坳中这个传统村落变得时髦、热闹起来。小镇上的手工铺子、咖啡馆、民宿、儿童乐园……20多家创客店铺吸收了当地120多人就业,其中有大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他们人均年增收18万元,稳定实现了脱贫。2018年,该“创客小镇”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有1500多万元。与2014年相比,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明显减少,大家都忙了起来,而且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增加到了21人,整个小镇都活跃了起来。
三、进一步促进产业扶贫的对策
从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分析,产业扶贫之路现在处在积极探索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全社会持续帮助与扶持。
(一)做好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无缝衔接
2020年,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仍然应该高度重视,最直接的操作方法就是与直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一是持续稳定扶贫政策支持。把脱贫攻坚中积累的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有用、管用、有效的特殊政策和非常措施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安排,继续促进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稳定资金支持。继续稳定扶贫资金支持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从产业扶贫转向促进当地产业兴旺,按照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补齐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帮扶等短板,协调解决农村产业种、养、加、产、运、销等不畅及组织化程度低等难题,支持产业规模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完善,逐步构建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三是强化产业要素集聚。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素继续集聚,力争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标准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人才支撑保障。既要通过外引内联,加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共享,更要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当地农村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产业生力军,让更多人才资源投入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之中。
(二)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在近年抓产业扶贫的基础上,突出农村产业的最大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动避开与城镇产业的市场冲突,筑牢当地产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按照产业集群的组织思路,巩固提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延伸,抓好产后储运、保险、营销和技术进步提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绿色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创意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培育,坚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走地域化、特色化、高端化、差异化(包括季节差、气候带和物种多样化等)发展之路,针对普遍存在的创新要素不足、产业集群不足、服务配套不足、产业发展支撑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按照地方性骨干产业培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组织与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在选准产业、培育主体、建设品牌、拓展市场、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投入机制保障等重点环节加大要素配置力度,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提高扶贫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扶贫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着力点,着力构建面向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注重向农村倾斜,引导更多科教资源向农村集中,有组织地构建全省农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型联盟机制,推进省、市、县、乡(镇)各级农科教推广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新的扶贫产业技术联盟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分工协作的农村扶贫产业科研工作新架构,支持更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解决一线的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全省农村扶贫产业科研联合协同的运行机制。对于行业性技术创新难题或区域性技术创新重大问题,组织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集中攻关,破解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一旦这种行业性或区域性的技术创新难题获得突破,往往可以形成当地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将支撑当地的优势扶贫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并培育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上发力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农村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一直是土地资源,我们城市土地市场的资源也主要来源于农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原有《土地法》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制约了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正常开发。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改完成,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特别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但是在执行和落实层面如何具体化、可操作仍然在进一步探索之中,遇到的管理性障碍仍然比较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带来特别重要的机遇。认真借鉴与推广全国土地市场改革试点县市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科学方法,将加快破解农村土地制度原来历史积累的改革障碍,真正让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内在价值,让农村的土地也成为经济学上的“财富之母”是进一步发展扶贫产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急需突破的重大难题之一。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探索土地制度特别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市场化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积累具有长期价值的重要资本。我们要坚信“高手在民间”的哲学原理,在确保耕地安全红线、稳定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鼓励各地积极稳妥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子,尽快在制度层面彻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打通城乡之间资本双向流通的渠道,在深层次科学原理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