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把握国际经济新形势 创新体制机制 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

   罗士喜2023-01-16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基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与此同时,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接连发生,国际经济形势因此发生新变化。在此关键时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了理论研讨会,恰逢其时,也体现出时代担当情怀。

  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的产业发展深受影响,农业产业首当其冲;庚子新春,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截至2020年4月22日,世界累计感染、死亡人数分别接近264万人、18.5万人,而“拐点”迹象丝毫未现。随着疫情加重,各国对防疫、粮食等战略物资贸易进行约束,凸显粮食战略的至高地位。

  回望国内,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任务,第一个百年梦想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然而,先是2018年非洲猪瘟事件发生,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2019年年底全国猪肉产量较上年下降21.3%,河南省作为畜牧大省,全年猪肉产量下降28.1%。时至岁末,又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双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粮食、畜牧等农业产业也是避之不及。自古以来,国人强调“猪粮安天下”,针对新形势、新变化,从1月25日至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1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对农业春耕、脱贫攻坚作专题研究部署;尤其在4月8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夯实农业基础,首提“六保”,将农业提高到新的政治高度,充分体现“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河南作为农牧业大省,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着一些新形势。

  一是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2月,经评估,嵩县等14个贫困县符合河南省高质量脱贫摘帽要求,核心指标、参考指标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被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省累计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41%;且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平均为1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压舱石”作用凸显。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始终保持稳定增产势头,2019年实现1339.08亿斤的历史新高,连续第14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第3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按全省常住人口计,人均占有粮食695公斤,明显高于年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也高于全国年人均47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年粮食调出、调入相抵后,河南成为不折不扣的净调出省,也就是说河南省生产的粮食,不仅能保障本省的消费,还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切实起到“压舱石”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空巢化、人口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新三农”问题日渐加深。不论是农业现代化、乡村宜居,还是全面小康,距离广大乡村百姓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尚存在一定距离,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完善,瓶颈是“三块地”(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不顺。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产业要素配置偏向于城市、工业,导致农业产业装备水平停滞不前,农业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不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完善,其关键在于乡村“三块地”产权制度改革不顺,乡村优质资源无法变为资产,对社会工商资本、各类主体吸引力不足,导致投资主体难以下定投资农业、建设乡村的“恒心”,也难以吸引到更多人才聚集,最终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农牧业大省影响力不足,关键是特色产业化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方面,河南省粮食、蔬菜及食用菌产量、生猪出栏量、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稳居国内前列,河南作为“国人厨房”毫无争议。然而,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仅18万家,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分别为794家、76家,仅31家进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在境内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12家,上市数量较少,且均为2015年之前上市。此外,河南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全省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20位左右,这与河南农业战略地位不相匹配。农产品加工方面,河南的火腿肠、方便面、汤圆、速冻水饺等食品加工量在国内市场上举足轻重。然而,这些产品均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难以获取可观的比较收益。品牌建设方面,2019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显示,食品加工领域河南省仅双汇、白象、思念、三全四个品牌入围,在地理标志品牌中,仅有灵宝苹果、正阳花生、汝阳红薯、柘城辣椒入选,农业类品牌中仅有华英和中鹤入选,品牌数量占比1.7%,品牌价值占比0.5%,这与农业大省的体量不相匹配。市场价格决定权方面,国内创立历史最早的郑州期货交易所,仅有13个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类、2个农产品期权,2019年,郑交所累计成交量为10.92亿手,成交金额为39.54万亿元,分别占全国五大期货交易所成交量的27.57%、13.61%,分别落后于大连期货交易所7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河南作为畜牧大省,而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权不足。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经济大系统中,中国具有成为其完备核心子系统的基础,而河南的农牧产业、食品产业对该系统的构建起到基石作用。基于此,就河南省如何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标产业兴旺,突破“三块地”产权制度改革瓶颈,打牢乡村产业现代化之“基”。在长垣县“三块地”国家改革试点基础上,以许昌市为试点,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省战略优势,大胆创新土地制度,推进“三块地”资产化法律体系修订与完善,确保承包权、经营权的稳定,尝试乡村“三块地”资产化改革,朝着土地资源变“恒产”方向迈进,续写河南版“三变理论”。充分调研农村集体土地价格评估,在政府监督管理下成立乡村土地资产化专门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土地资产化运营和利益分配,逐步实现“三变理论”,即集体和农民个人土地入股,货币化土地“三权”、土地资源变资金,土地资源变资产进而可转让,土地资产或资金化后入股参与经营,实现资金变股金可分红、可收益。同时,集体所得和农民个人部分所得用于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底线。

  二是对标生活富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牧业,稳固乡村振兴之“根”。以“中国粮仓”变“世界厨房”的格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和5G技术优化县域一、二、三产结构,彻底扭转种植业环节“三高一低”局面,严控养殖业散乱差、畜禽粪便污染的局面,改变食品工业无序化、低端化的无效竞争局面,以生产加工规模化与标准化、过程风险可控性和可追溯性的创新性工业思维,构建从生鲜农产品到冷链物流配送的全链条式现代化食品加工产业体系,通过品牌振兴计划,让多姿多彩的“河南制造”“豫字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紧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在土地集约化经营基础上,借农业农村部推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之机,引导社会资本下乡进村,大力发展乡村社会化服务业,增强三产融合有机性;通过河南省现代产业园国家、省、市三级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产业予以科学规划,增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稳固乡村居民收入可持续性。

  三是对标人才振兴,整合全省农业技术和创新资源,为实现农业强省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魂”。如何支撑国家人才振兴,各地涉农高校、科研单位应该有更大担当和作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强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一流人才培养主体提供一流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政府层面要推动《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切实落地,构建支撑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人才、科技保障工程。整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涉农科研院所的优势农业技术及创新资源,创新校地协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建成与农业大省、强省相匹配的一流农业人才培养平台,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建设,逐步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

  四是对标中国复兴“百年梦”,提升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功能,打牢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基础。近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复兴“百年梦”梦圆之时,也将是我国成为世界中心之日,不仅是政治、经济,而且农业、工业等各方面都将成为世界中心。河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更要抢占先机,为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也好,“三链同构”也罢,最终都会通过价格形式体现,如果对最终价格的实现失去应有决定权,即便再完善的“三链同构”也难以获得预期收益。而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具有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对冲市场风险等功能,郑商所是我国最早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也是最早的农副产品期货交易所。此外,河南自然资源丰富,郑州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又恰逢粮食战略国际地位日升时期,可将提升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功能作为河南省重大战略甚至是国家战略来实施,通过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的农副产品价格和交易,成为国际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为河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